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深圳山体滑坡幸存者:一个电话救了儿子一家三口(2)

2015-12-22 06:41:5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开往受纳场的泥头车带来的噪音和占道问题,始终困扰着红坳村的居民和工业园的工人。

去年9月20日,往红坳村受纳场倒运渣土的泥头车被村民在网上曝光。一张张的图片上,从夜间到清晨,首尾相连的泥头车一辆接一辆,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村北边的长凤路。满载泥土的泥头车经常占用三个车道的三分之二,扬尘漫天地开到南边的受纳场,倾倒完毕后,又轰鸣着离开。

就在2014年的一天,在长凤路和东长路的十字路口,实在堵得不行,何卫明还曾打了110报警,接警的民警说会处理,但后来都渺无音信。

关于噪音的举报,光明街道办的执法队曾回复说,将加强对该路段的巡查监控力度。

检查也确实发现了问题。今年7月,光明新区城管部门检查红坳余泥受纳场相关文件,发现施工图纸和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单位不一致,督促其尽快完善。

网民提供的卫星照片清晰记录下这里的变化:2005年,此处是采石场挖掘出的山谷;2013年,采石场停用,裸露的山谷开始复绿,山谷中明显可见大量积水;2014年,废弃的采石场山谷“变身”渣土填埋场,山谷的出口正对着工业园区。

红坳村的这处受纳场“繁忙”景象,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深圳晚报》去年报道,深圳当时已有的12座受纳场,只能撑一年,而市内尚有多条地铁尚未建成,余泥渣土排放难,将持续到2020年。

然而,一年后的12月20日,那些泥头车驶向的红坳村的终点——那座高数百米的红土山,终究冲破约束,朝它北边的城中村和工业区,一泄而下。

生命信号

救援人员拿着探测仪,每发现一处生命迹象,便插上一面小红旗。

事发当天,数千人加入到救援行动中,其中武警、消防官兵是救援主力。

崔波在当晚6时进入了封锁区。他是广东省消防总队中山支队司令部战训科长。对于他和战友来说,第一时间寻找生命迹象成为首要任务,土堆下有钢筋混凝土的地方是他们重点搜寻的区域。

距滑坡发生地点2.2公里的塘家站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数据显示,12月20日,事发地的降雨量为0.9毫米,风力微弱,雨时能见度2公里到3公里。

小雨给现场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从入夜开始,道路变得泥泞湿滑。

4个小时后,在一处被毁建筑上方的松土上方,生命探测仪上,一直显现的一个红色人体标志令崔波激动不已,但七八米高的松散渣土,差点把清泥的挖掘机陷进去。

连夜作业,一个20多平方米的大坑内,屋顶终于露出。

消防员将探测仪伸入破拆出来的一个小洞中,“生命体征依然强烈。”这个信号让崔波激动。

几名消防员从房屋侧面开始切割破拆,昨日上午,已经有人进入其中寻找那个仍旧没有放弃的生命。

暗夜中,土方上亮起的星点小灯缓缓移动,消防员几人一组,拿着生命探测仪搜寻。每发现一处生命迹象,一面红旗便插在土方上。彻夜救援仍在进行。

在救援现场附近,救护车随时待命。20日下午,共有14人入院,均为轻伤。

远在深圳市区的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也为现场灾情揪着心。一个85人的护士长微信群建立起来,随时准备接收伤员。

昨日上午,在当地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这片吞没生命与房屋的渣土有了准确统计测算:此次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淤泥渣土厚度达数米至十数米不等,33栋建筑被毁,91人失联。而在下午公布的信息中,失联人数下降为85人,7名被困人员获救。

  安置点

安置点有食物和水,但寻找、等待亲人消息的很多人顾不上吃饭,一夜未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