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逝者钱其琛:谈判桌上绵里藏针 ,天生的外交谈判家(3)

2017-05-18 09:04:44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副总理出任大学院长

1998年3月,70岁的钱其琛卸任外长职务,继续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前一年的中共十五大上,他再次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这期间,北京大学准备成立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人选一直迟迟未决。钱其琛当然是大家心中的最佳人选,北大内部对此进行了讨论,但都没什么信心。很多人忠告他们,此事难度太高。不过,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仍然决定试一下。

1999年夏天,他来到北戴河拜访钱其琛,去之前,准备好了各种说服理由。没想到,钱其琛听后当即爽快地答应了。

时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袁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陈佳洱校长特别感动,大家的精气神儿马上就起来了,有个精神领袖在,不需要他做具体的工作,这个高度就是精神的高度。”

1999年秋天,钱其琛只带一个警卫,轻车简从来到了北大国际政治系。当时,北大国际政治系在5层的老法学楼里占了一层,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教研室里挤了十几个人。钱其琛看后说:“关键要做事,外交部原来在朝内大街的旧址办公,中国外交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袁明觉得,他说话简约,但分量很重。

2000年1月,刚刚下过一场大雪,钱其琛来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作了就任后的第一场演讲。

他提出,国际问题研究应该分为三线,外交部是一线,研究机构是二线,学术机构、大学是三线,三方面应该相互配合。

袁明认为,钱其琛答应做院长,而且不是名誉院长,是因为他在欧美发达国家看到的很多思想库令他印象深刻,使他对研究国际问题十分看重。

2001年,袁明来到钱其琛在中南海的办公室,跟他谈外交部试行东亚思想库的问题。钱其琛轻叹一声说:“哎呀,东亚研究真正有影响的思想库还是在欧美啊,要说思想嘛,新加坡还有一些。”袁明问是不是指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观,钱其琛笑了笑,没再多说。

这年9月12日,袁明去钱其琛的中南海办公室看望他,说自己本来马上要赴美,但就在前一天发生了911事件。钱其琛言简意赅地说:“现在去最安全。但特别要注意宗教极端势力,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古老问题的现代表现。”

在担任院长的五年时间里,钱其琛共来到北大国关学院作了五次报告。五篇讲稿后收入《外交十记》中。他的前秘书刘碧伟曾说:“这都是钱副总理自己一笔笔写出来的。”

2003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钱其琛最后一次来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作了题为《伊拉克战争与美国》的演讲。这篇演讲长达8800多字,具有很前沿的学术视野。

他指出,伊拉克战争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美国现在要先发制人,这是国际关系中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他相信,中美关系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20年的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也不会改变。

最后他说,他已经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也要向北大领导提出辞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职务的请求。他祝愿同学们早日成为有用之才。

钱其琛卸任院长后,袁明每年春节都去拜访他。

2008年春节,她去钱其琛家里拜年,他的动作已经十分迟缓,记忆功能也在衰退,多由夫人周寒琼代他沟通。回想起当年钱其琛在北大国关学院作报告时神采奕奕的样子,袁明心里很难过。

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钱其琛。

2009年1月12日,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出版《外交十记》

“有情叙往事,无官开新卷。”

2003年3月,75岁的钱其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常居上海,鲜有露面。兴之所至,他做了一首五言诗抒怀,其中就有这两句。

《外交十记》,就是叙往事的成果。此前,新中国历任外长从未有出版回忆录的先例。

钱其琛对出版该书的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王成家说,有些事在国外有很多版本,如果不把真实情况讲述出来,多年以后,那些非真实的东西就变为事实了。

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1989年7月1日,美国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秘密访华。为了保密,他乘坐的美军运输机C-141涂掉标志,空中加油,中途不着陆。在与布什总统合著的《变革中的世界》中,斯考克罗夫特写道,C-141进入中国时,差点被不知情的中国军方打下来。幸好他们走运,请示电话直通到了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的办公室。

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明确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说,据他所知,中美两国事先就此进行了周密的磋商,专机正是按规定的路线和时间进入中国领空的,斯考克罗夫特说的“险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编写组成员由6位退休大使和外交部5位在职人员组成。

一天,外交部新闻司处长宋荣华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要求推荐一个文笔好的年轻人加入编写组,并要求先试写一篇小文考察文笔,当天晚上就交。由于到了下班时间不方便找人,他就自己写了两三百字交了上去,几天后收到了进组的通知。

动笔前,钱其琛召集编写组开会,叮嘱大家:这本书不是人物传记,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撷取十个重要的事件。文风要平实,不追求华丽辞藻,不搞宏篇巨论,力免假大空,要有可读性。他还复印了杨绛的《干校六记》,让编写组参照其文风。

钱其琛选定了其外交生涯中的10件大事。编写组首先在外交部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查找媒体报道,将事件理清。无法确定的事件背景和内幕,则集中选一个时间,和钱其琛讨论。钱其琛虽然从不记笔记,但对事件的经过和很多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宋荣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让他印象很深的是,钱其琛对于一些敏感事件没有刻意回避,对打过交道的人物也会有坦率的评述。如他评价老谈判对手美国国务卿贝克:贝克办起外交来,一如经商做买卖。在谈判桌上,他的口头禅是:“让我们做个交易。”

初稿出来后,钱其琛逐字逐句与编写组推敲。历时五个月后,书稿完工。出版社原本建议书名定为《钱其琛回忆录》,钱其琛拒绝了。他非常喜欢《浮生六记》和《干校六记》,遂命名为《外交十记》。他还特别提出,不希望把自己的头像放在封面上。

2003年10月,《外交十记》由外交部所属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编写组开了一个小型总结会,钱其琛很客气,坚持给每个人发了1000多元辛苦费,以示感谢。

2004年,钱其琛捐赠了《外交十记》的版税,在外交学院设立了《外交十记》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有志于从事外交事业的贫困生。

2006年3月,钱其琛在纽约出席了《外交十记》英文版推介会。

他说,作为中国外交一些重要事件的亲历者,能够以书为媒,与广大英语读者分享这些经历,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他谈到,这些年经常想起书中提及的那些美国朋友。尽管源自不同传统,处于不同国情,对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但相同的外交工作使他们相互了解,相似的对各自国家的责任使他们成为朋友。

他说,历史启示我们,只要我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同时,也了解对方的关切,只要我们坚持对话和沟通,就一定能够减少摩擦和误解,增加了解和相互信任。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键词:钱其琛谈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