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民观看东莞市的一个在建楼盘。新华社发
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新报称,走进东莞厚街镇的白濠工业区,进入眼帘的是厂房外头挂着的分租广告,有的工厂看似闲置许久。其中一家港资眼镜公司更是人去楼空,工厂外张贴的公告显示,该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和股东自2016年9月已全部失联。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4日报道称,眼下的东莞工业区没什么人气,连带受波及的是工厂附近的小超市和餐饮店,好些店铺已停业,门外贴着“旺铺招租”的小广告。一名在长安镇打工的广西农民工蒙先生说:“晚上和同事出去,人确实比过去少了很多。”
在东莞虎门扎根20多年的东莞台协执行常务副会长谢庆源说,全球经济不景,东莞加工贸易业也无法幸免,厂房分租是因为产能过剩,再加上订单的利润太薄接不下手,工厂必须停掉一些生产线,空出的部分就分租出去。
报道称,工厂减产,工人回家了。但一个奇怪现象是,好些工厂外头还竖起招工广告,既已减产,为何还招工?谢庆源说,主要还是招工难的老问题,中国大陆人口红利接近尾声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攀高,“五险一金”又加重企业负担。
此外,好技工难找,上手之后很快被挖走,甚至有的工人掌握技术后另起炉灶,把同厂同乡也拉走。另外,一些厂房因为订单较不稳定而聘请临时工,订单来了就招工。
报道称,东莞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为3000元人民币左右,已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三四倍。好些以外销为主的企业为节省成本,已将工厂转至东南亚。
谢庆源说,往东南亚转移的台商“该走的已经走了”,但部分厂商的研发基地还留在珠三角,继续驻守东莞的台商有些缩小规模,有的直接把工厂关掉,有的将厂房转移到大陆的内陆城市去。
报道称,东莞正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的措施,但谢庆源指出,“机器换人”需要大笔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不是人人都是郭台铭”,长期下去将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打击。谢庆源本身几年前已结束钢铁厂生意,目前主要经营文教产业。他表示,能做多少是多少,过去在东莞的台湾人少说有8万到10万人,现在保守估计少了一半。
在厚街开设台菜餐馆的一位台商也说,最近至少有七八家做台湾人生意的餐馆停业。另一不愿具名的虎门台商也转述,当地旅行社告诉他,“近来回台湾的台商很多是买单程机票”。
这名经营服装生意的台商说,15年前因为台湾劳动力成本飙涨,他从台湾迁至虎门发展,现在在东莞“又嗅到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味道了”。按他观察,留下来继续经营的主要是基础较好的工厂,“现在资金链也比较紧,规模较小的厂比较难撑”。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商曾经为东莞的经济发展撑起半边天,在1999年前后曾经创造东莞一半以上的GDP,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打破这种独霸的局面。根据东莞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大陆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远远超出港澳台企业,且增长近两成,与之对比的外资企业则下降5.1%。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东莞特约研究员林江分析称,东莞一度有5000多家台资企业,现在已跌至约2000家,这些留守的台资企业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由于不是地方政府所提倡的现代高端产业,因此官方和银行都“不会特别关照”,产业扶持政策也与他们无关,“台资企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不过,林江认为,东莞台商在短时间内不会完全消失,估计“能熬一天算一天”。林江分析称,台商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到东莞发展的第一代台商可能有撤资的想法,但他们的第二、第三代可能在广东成长,现在要回到台湾或赴东南亚发展恐难适应,特别是东南亚,“人生地不熟,他们去有什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