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德媒称中国是巧克力“荒漠” 同时蕴含巨大商机(1)

2017-01-02 08:15:03    参考消息  参与评论()人

核心提示:中国人的平均巧克力消费量仅为100克。相当于每年只吃一块巧克力。而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年均消费量为90块,俄罗斯人差不多是50块。

参考消息网1月2日报道 德媒称,在地图上寻找空白点的巧克力征服者们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他们一边激动得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另一边却意识到,这里是中国——巧克力爱好者的荒漠。至少这里的巧克力消费量刚刚达到可测量值的下限。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2016年12月29日报道,世界巧克力巨头早已发现中国。它们对上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的中国充满幻想。“那里突然出现了10亿从未尝过巧克力味道的人,”好时和雀巢公司前经理人劳伦斯·艾伦回忆当时的兴奋之情。情况确实如此,德国妙卡公司评估发现,在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平均巧克力消费量仅为100克。相当于每年只吃一块巧克力。而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年均消费量为90块,俄罗斯人差不多是50块。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巧克力不是亿滋国际巧克力品类团队总裁塞萨尔·梅洛口中所说的人们欲罢不能的“魔力产品”?亿滋国际旗下拥有妙卡和瑞士三角等多个知名巧克力品牌。

报道称,品牌妙卡今年9月向中国迈出了第一步。“我们需要在那里比对手坚持更久,”梅洛说。他们现在需要中国,因为欧洲和其他市场的销量停滞不前。

不过,最好的巧克力传教士当然是那些从小就长在巧克力罐里的人,比如尤利娅·珍得。珍得巧克力王朝相当年轻,虽然规模不大,却依然耀眼。尤利娅的父亲最初作为厨师和糖果师起家。他曾出人意料地将辣椒放入蛋糕。他还是尝试在巧克力中加入果汁软糖、八角、圣酒和乳香的人。这就是珍得家族。

现在,尤利娅是上海老纺织厂厂区内一家巧克力手工作坊的负责人。他们在这里手工制作巧克力并允许客人参观制作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尽情品尝各种巧克力。工业设计师陈国伦(音)在参观结束后说,他喜爱巧克力。“但在朋友和亲属中我是异类”。中国的成年人中,很少有人在小时候就吃过巧克力,即便吃过,也大多质量不高。“我们都是吃大白兔奶糖长大的,”陈说,“那是用中国人曾经最短缺的牛奶和糖制作的。”陈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中国每年的人均糖类消费量仅为1公斤。不过如今也只有7.6公斤——德国人的糖类消费量是这一数值的5倍。

报道称,中国人在饮食中并不像欧洲人那样爱吃甜食。“除酸、苦、辣、咸之外,甜只是在每餐中需要保持均衡的五种味道中的一种,每种味道都不应该过于突出,”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教授周鸿承说,“此外,中国医生经常告诫人们不要摄入过多糖分。”因此,虽然中国菜属于世界上最精致、最种类繁多的菜系,但在甜食方面却完全不灵光。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饭后甜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会有一道偏甜的菜,比如松鼠桂鱼,”周说,“我们会在每餐的最后喝汤或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水果。”

梅洛给出了一组数字:五分之四中国人吃过巧克力。“在尼日利亚这个比例只有5%。”这是很好的基础。中国也有巧克力出售,不过与我们不同,巧克力在这里是被作为奢侈品、体现生活品味的产品,以及主要是作为昂贵礼物销售的。比如在中国的免税店就能看到比利时巧克力品牌歌帝梵。歌帝梵在中国的店铺看上去就像珠宝首饰商店,这并非偶然。“这说明,买巧克力的人并不是为了吃。而吃巧克力的人,并不是自己购买的,”珍得巧克力上海工厂的合伙人埃米·方(音)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