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民企无奈在阿根廷种植转基因大豆 再转销国内(2)

2016-11-13 08:02:15      参与评论()人

虽然转基因技术可以让人类受益颇多,而且有些转基因作物已拿到相关安全证书,但目前在中国产业化推广仍然举步维艰。

业内人士均表示,不能享受到转基因作物产业带来的好处,这其实也相当于是一种损失。比如,张世平等业内人士称,相对于传统的玉米,抗虫转基因玉米的产量可以提高10%-20%,每亩地可以增产100-200斤。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约为5.5亿亩,这也意味着,种植转基因玉米每年可以增产500亿-1000亿斤。按照玉米每斤7毛钱计算,也就意味着每年仅在转基因玉米方面中国就损失了几百亿元。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和品种审定进程亟待加快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一种转基因产品想要商业化推广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安全,此外,每个国家还有各自具体的要求。

在中国,早在2009年已拿到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至今还未能商业化。因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有效性只有5年,这两个品种在2014年失效后,又再次申请并拿到了相关安全证书。

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副处长张宪法解释称,一个转基因产品首先要拿到安全证书,要经过安委会充分地科学评估,确认对环境安全、食用安全没有不良影响,在这个情况下安委会才会审慎发放安全证书。不过,拿到安全证书仅是推向产业化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在拿到安全证书之后,还要走种子管理的相关程序,主要的农作物要通过品种审定,经营、生产也要拿到相关的经营许可证等等相关条件。

上述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至今仍未能走完种子管理的相关程序。而其中原因之一则是,相关品种审定还没有明确的办法。今年农业部公布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五十六条显示,转基因农作物(不含转基因棉花)品种审定办法另行制定。

张宪法也称,目前中国对转基因棉花的审定有明确的办法,比如玉米、大豆等其他转基因作物确实还没有具体的办法。不过,其表示,“品种审定不会成为转基因产业化的‘拦路虎’”,如果品种成熟、安全性没问题,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品种审定,包括生产经营许可等等后续工作都会同步开展或陆续开展的。

张宪法所提到的一定的条件指的是,转基因产品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进行商业化推广需要满足的条件,具体是:第一个是要安全,要拿到安全证书,确保安全没有问题;第二个是生产要急需,前几年中国也批了几个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证书,像番茄、辣椒等,但是生产上没有推广,那就是生产不急需;第三个是技术比较成熟;第四个是公众可接受。对这个问题,中国有推广的路线图,从非食用到间接食用,最后再到食用。第五个是对国际贸易不能形成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大米以及米制品此前曾出口欧盟遇阻。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审定几乎只有中国才有这个规定。此前一系列复杂审定等程序是为了限制国外的产品在中国种植设定的坎儿,但现在却束缚住了中国自己产品的发展。原来一些不适合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条文和国际不接轨,也没有科学基础,都需要重新修订。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的规定。

未来哪个转基因产品最可能作为商业化的突破口?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目前最有可能突破的应该是转基因抗虫玉米。此前已经拿到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市场并不是急需,因为目前农民已经接受了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来得到相同的效果,且成本不高,所以这可能也是其并没有得到产业化的原因之一。转基因抗虫水稻是目前市场急需的,但是考虑到贸易方面的问题,可能还要看看接下来发展的情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