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民企无奈在阿根廷种植转基因大豆 再转销国内(1)

2016-11-13 08:02:15      参与评论()人

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后,却迟迟未能看到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前景,中国一家在转基因领域实力强劲的民企不得不选择在阿根廷开发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其中的一部分,将漂洋过海销往国内。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上述这家企业正在阿根廷申请转基因大豆的安全证书,预计2017年底可以拿到,到时这种转基因大豆可在阿根廷进行种植。然后,他们计划再申请中国这边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相关证书,如果顺利的话,预计2020年左右这种转基因的大豆可在中国市场出现。

11月上旬,在由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和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挑战及政策研讨会”上,农业生物领域科学家张世平举了上述例子后,引发了场内参会者的大笑。

不过,在这笑声的背后,更多的是科学家的无奈,反映了当前中国转基因发展的尴尬境地。比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基因作物研发后,却暂时没有办法产出;有些转基因作物已满足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但却迟迟难以拿到相关证书进行生产等等。

中国转基因作物何时才能产业化?今年8月份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等。虽然,上述规划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转基因作物将要产业化的预兆。不过,他们表示,现在要尽快把适合于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明确下来,比如品种审定的相关工作等。

谁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中得到了好处?

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在业内已经没有争论。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曾表示,自转基因技术产生以来,为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依照这些评价准则,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从科学研究上讲,众多国际专业机构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已有权威结论,就是通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课题组组长胡瑞法的团队近几年在web of scienc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汤森路透旗下的学术服务平台,其收录了一万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和超过11万个国际会议的学术期刊)上搜集了9000多篇关于转基因的论文后发现,得出转基因产品不安全结论的论文仅有32篇。其团队在通读这32篇论文并追踪后发现,这些论文在科学层面均已被否定了。

公开资料也显示,在过去20多年,全世界28个国家累计种植了300亿亩转基因作物,65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亿人口食用过转基因食品,至今也未发生一例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不仅没发现任何安全问题,而且多数人还都从中受益。对于一些“反转”人士来说,他们大多认为,推广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最大的受益者当属孟山都等种子公司。而据科学家统计分析得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其次是消费者。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政策研究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院士介绍称,转基因抗虫棉花是中国已产业化推广的农作物之一,而且推广时间已有十多年之久。以转基因抗虫棉花为例,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受益最多的首先是农民,因为种植转基因棉花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也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可以使农民免受农药方面的伤害。其次是消费者,因为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增产等使得成本降低,再加上目前中国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的占比已超过90%,大家只要是平常使用棉质的衣物,基本都是受益者。除了农民和消费者两个最大受益群体外,包括孟山都在内的一些种子公司、农科院也是受益者。

123全文  3下一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