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今,中国科学界,特别是在物理学界,一个预算数百亿、最终或达上千亿元的大型项目的立项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支持方和反对方皆有诺奖得主站边。争议原仅限于物理学界内部,但较少公开。而争议的主题则是——中国是否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
科学从不避讳争议与质疑,各种意见“针锋相对”才能得到充分交流。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面对投资如此庞大的一个大型科学装置,在较早之前,媒体所做报道却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罕有质疑的声音,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杨振宁先生授权《知识分子》发表其反对今天的中国建造对撞机的文章。
《知识分子》就对撞机的争议采访了中国物理学界数位重要科学家(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被采访对象要求做匿名处理),他们均表明该项目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但同时认为公众有知情权,面对大型对撞机项目这一规划资金最高、建成之后或将成为中国第一的大科学装置,公众应该了解意见具有分歧的事实,也应知悉关于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争议所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是这一巨大争议的主角。事情最早源于2012年,王贻芳等多位科学家提议在中国投资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和质子-质子对撞机(SPPC),希望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物理实验装置,表示“中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能成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支柱、国际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国际化的科研体制建设,提升科技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
CEPC-SPPC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是惊人的。一方面,相较于目前世界最大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CEPC-SPPC的能量将至少是LHC的7倍,对撞机周长可达100公里;另一方面,建造费用也将达到250-400亿元,成为中国耗资最多的大型科学装置。
中科院高能所曾多次组织会议研讨该项目的可行性方案,并建成专题网站,支持建设、论证项目的学术活动,相关的新闻报道频频可见。然而,《知识分子》在求证过程中发现,来自学界内部反对者的声音一直都存在,不过争议的声音长期没有得到媒体关注,也未被公众知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
反方:中国牵头大型对撞机失大于得
在《知识分子》求证的过程中,有关科学目标、耗资、历史等争议焦点被屡次提及。受访专家给出的回答几乎呈现了“另一边倒”的态势,对于中国牵头建设大型对撞机的态度也较支持者更加直白。
绝大多数专家首先肯定了推广、研究基础物理的意义,也肯定了粒子物理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但就大型对撞机项目落户中国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反对者对于大型对撞机项目的质疑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目标不明确
“首先你需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而不是打赌式的计划,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能够发现新粒子”。中科院院士李雷(化名)表示,LHC已经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年的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止步在一定的阶段。
正如今年八月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指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今年积累了25000TB的数据,然而却并没有发现任何新粒子证据,帮助产出大量论文的750GeV新粒子也正式宣告不存在,目标中的暗物质(LUX和PandaX)、磁单极子(MoEDAL)和惰性中微子(冰立方)也全部沦陷。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家们也开始质疑和反思,是否用于对撞机建造、研究的经费应该用在其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