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建不建超大对撞机,决策公开透明更重要

2016-09-07 16:48:40  京华时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建不建超大对撞机,决策公开透明更重要

决策的流程是否公开透明?批准或否决的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征求了公众的意见,解答了公众的疑惑?当这些工作都做到位了,不管最后建不建超大对撞机,想必大家都会平和地接受。

近日,围绕中国该不该建超大对撞机,丘成桐、杨振宁、王贻芳等顶尖科学家在科学媒体上进行了公开辩论,并引起了社会媒体的跟进以及民众的广泛关注。

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舆论反响,首先在于争辩的正反方科学家“势均力敌”,无法通过“权威性”来迅速得出倾向性的结论,因此有了“围观”的可能,其次是话题本身不只是纯粹的科学问题,简单来说,争辩中的几个问题需要花多少钱是一个预算评估问题;能否通过超大对撞机找到猜想中的超对称粒子是一个纯科学问题;而花这么多钱值不值,是不是应该优先把钱投到其它领域,又是一个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对于为什么要建造超大对撞机、建造后能否解决高能物理领域的重大问题,由于涉及非常专业的知识,即使再“大战”几个回合,估计能完全看明白并分出高下的人也很少。公众更关注的是,这样浩大的工程和自己的未来生活有多大关系,巨额的科研经费是否会被滥用,最后的决策有没有考虑公众意愿。

实际上,这是现代社会中“科学争议外部化”的典型例子。今天,科学越来越影响着政府决策和公众生活,媒体和公众也更为关注科学。而在科学领域内,原本就存在正常的争议,有些纯科学的争议,科学家可以发表论文展开交锋,一些既是科学又是社会范畴的话题,在今天借由发达的互联网,有了广泛讨论的可能性。

公众要客观看待“科学争议外部化”,认识到科学争议是科学发展中的固有现象,科学家通过媒体争取“外部”支持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全社会应该鼓励这种“争议”,高质量的争议可以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科学知识也可以像“涟漪”一样传播开来。

同时,公众也要以良好的“姿态”参与讨论。以建造超大对撞机为例,大家要明晰其中哪些是科学问题,哪些是价值问题,不妄言自己不懂的专业问题,不动辄以“动机论”“利益论”去揣测或批判科学家。科学问题有科学的解决方式、流程,其答案不会总是符合大家的情感取向,而对于可以各抒己见的价值判断问题,也应该就事论事,不随意扩大外延,不上纲上线。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认可“科学争议外部化”现象,要敏锐捕捉到民众在这种争议话题中的需求,并做出回应。更近一步说,不要只把民众当作围观者,而要当作“游戏”的参与者。也就是说,不管最后建不建超大对撞机,决策的流程是否公开透明?批准或否决的依据分别有哪些,是否充分?是否征求了公众的意见,解答了公众的疑惑?当这些工作都做到位了,不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想必大家都会平和地接受。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广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