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网约车终于合法 改革为何会如此纠结?(2)

2016-07-29 07:45:2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其实分析受到冲击的理由,可以同时看到“内忧”与“外患”。

“内忧”者,自身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难以打破,司机苦于“份子钱”久矣,一些城市出租车经营权没有期限,私下炒卖严重,导致经营权价格畸高,还缺乏行业退出机制;“外患”更明显,网约车在那儿摆着,价格低(有补贴成分在),服务好,也方便,司机可能还不挑活儿——于是,乘客用脚投票了。

内忧外患之时,除了改革,没有别的生路。

新规对于传统行业的最大改革指导意见,就是改革经营权管理制度:“新增的运营车辆,一律实行期限制采用无偿使用,且不得变更经营主体;已有的历史问题,则交由地方政府制定过渡方案,逐步取消有偿使用费。”

这段话可能有点儿文件体。解释一下就是,“出租车经营权”是一种政府特许经营,在全国85%的城市,这种特许经营权都在出租车公司手里。由于特许的存在,一些公司就会转让或租赁这种权利,导致价格畸形;而个体司机由于没有或很少有这种权利,就只能依附于“份子钱”的机制。岛叔曾经跟北京的的哥聊天,他们一个月的份子钱差不多就得七八千;再看看当时还不合法的专车司机的收入,不平衡感自然就来了。

怎么办?新规一方面要规范竞争,不允许平台公司进行低于成本价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则改革经营权制度,新增的经营公司既然可以无偿使用,那就没有炒经营权价格的必要;同时,指导公司、工会、司机等多方协商,公平确定个体司机的承包费用或任务,同时鼓励他们使用互联网技术。

管理

合法身份自然是利好,但同样意味着责任。

可以预见到的是,由于权责的明确,互联网平台未来应该在管理上下大功夫,比如对司机的审核和约束、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更好地保护用户信息;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互联网的冲击,也可以转变为自身提升质量的动力。毕竟,出租车还是有很多不可替代性,比如没有价格歧视、没有技术歧视、高峰期或交通枢纽不需要匹配效率更高、也更容易保护乘客隐私等。

改革是什么?是跟上形势,也是平衡各方利益。从这一点说,交通部这次做得不错。他们没有“一禁了之”,也没有“一放了之”——这两者都是懒政的表现,前者不适应时代,后者是对多方利益的漠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约车的合法身份赋予、规范化管理,也足以给其他领域带来示范意义。新事物的出现,必然要求新的管理方式;即便是既有的事物,也同样需要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这一点,我们之前在谈到城市中的摩托车、电动车问题时候已经说过。

更重要的是,新事物的出现,也是旧有格局改革的契机。从去年10月征求意见开始,100多场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的召开,也让各个群体都坐在一起表达了诉求,还推动了30来年都很难推动的出租车行业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同时,也遵循了法治的精神——按照新规,互联网平台资质的认可是在企业注册地进行,而具体的运营,事权管理依然在各地方政府手中,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情况,客观科学地制定相应的办法。

这是我们乐见的多赢的格局。

(责任编辑:翟明 CN04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