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太湖垃圾偷倒事件”折射上海垃圾处理困局(3)

2016-07-14 09:02:46  参考消息    参与评论()人

如何解决特大城市病

去年12月20日,在没有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深圳一处渣土山突然发生大面积滑坡,失踪人数将近百人。专家鉴定后认为,事故原因是废弃渣土堆得过多过高,且没有防护措施。据介绍,深圳市当时年产生建筑废弃物达到3000万立方米,几乎可以填满3个水库。

有媒体报道,2000年以前,深圳建设项目数量相对较少、规模相对小,待建地和低洼地广泛分布,余泥渣土排放基本平衡,甚至不需要另建渣土受纳场。2001年至2005年,压力初现。2006年以后,深圳进入余泥渣土排放难的阶段。

轨道交通建设,房地产市场膨胀,汽车保有量增加,地下车库激增,开挖的土方大大增加。

如何处理这些数量巨大的余泥渣土,成为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

当时深圳仅有9座受纳场,根本无法满足轨道交通、旧城改造,再加上遍布深圳的地产开发项目所产生的余泥渣土,这也直接导致偷排乱倒现象猖獗。滑坡事故的发生地——光明新区光明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正是9座受纳场之一。

与深圳、上海这样类似的特大城市,生活、建筑垃圾日产之多、处理之难,使得城市垃圾处理陷入困局,这是日益流行的特大城市病。

胥和生说,在这次太湖事件发生前,上海市政府已在关注这类课题。

胥和生介绍,突出源头垃圾分类的管理、强调末端处置消纳设施的科学性、给予一定的补偿机制,以及采用生地变熟地的土地开发方式,都是上海垃圾处理方法中的重中之重。

生地变成熟地。比如一个农田里有稻田、鱼塘和洼地,把好的渣土运过去将场地平整好,钱全部由上海有关单位出,场地全部平整好后好再交给对方。“这样一个补偿加联合开发的绿色机制,当地就更容易接受。”胥和生强调,“不能把装修废材料混进去,不能把有危险的土放进去。”

胥和生认为,上海目前垃圾转运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要与当地环境治理、房地产发展结合。

“要用生地变熟地的方式,加上尽可能在上海市域内解决。”他透露,目前上海正在做的几个方案包括,第一是进一步扩大几个岛屿的填埋工程,第二是上海准备在郊区造5个郊野公园。“现在已陆续开工,对市民而言有一个好的休闲场所,同时又能够起到一定消纳作用”。

同济大学城市垃圾问题专家杜欢政教授认为,要妥善解决建筑废弃物产生的经济问题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政府补贴,第二个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即产生了建筑废弃物,要承担一定的处置费。“这两部分的钱都补贴给处理者,让处理者能够赚钱,这样废弃物处理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杜欢政称,目前上海市正在制定建筑垃圾处理的一套制度,现在还没有实施。而针对生活垃圾的相关政策目前已经存在,“要求已经很严格了,现在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杜欢政认为,垃圾处理应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力、NGO助推、公众参与”这样的一个系统工程。“要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找到利益相关点、平衡点,这个事情才能做下去,但现在全国基本没有建立这套体系”。

(责任编辑:翟明 CN04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