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专家:河北省北三县不会并入通州 未来或并入北京(2)

2016-07-05 09:06:02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不仅如此,受京津冀一体化和通州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带动,近两年“北三县”人口快速增长。目前官方公布的“北三县”人口是103万,占廊坊市总人口的22%。

在李国平看来,在一定的时间,“北三县”的人口规模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好。“每个县保持在六位数也就是几十万人的规模就可以,千万不要出现爆发性地增加。当然,因为发展需要,不让人口增长也不现实,如果增加,每年人口增量要控制在3%以内。”

在产业发展方面,李国平建议“北三县”不能搞重型化的产业,一定是轻型化发展。“尤其是像燕郊这些地方,要严格管控新增的居住用地,产业也要是轻型化的产业,这是一个共同的择业标准。”

“北三县”并非通州的卫星城

在通州和“北三县”的关系中,通州理所当然会成为中心地区。据此,有观点认为,通州要在周边规划建设自己的“卫星城”,要把通州的功能相对分散化,将这些功能统筹起来考虑,这样就不会造成功能过度集中在城市副中心。

“卫星城”的提法,在20年前就有。只不过,彼时,通州是被定位为北京的卫星城。

在1993年10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北京《1994—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里,通州仍被划为“远郊区域”,由于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被确定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其发展重点在于改善与北京市中心城区的交通,为企业投资发展创造环境,完善城镇的生活服务功能。

到2004年,通州的地位明显提升。在《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被作为新北京发展的新城区之一,承担起“疏散中心城人口和部分职能、培养新的产业聚集”功能。

北京首次正式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是在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随后在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去年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通州首次升格为“行政副中心”。这也是1994年以来的20年内对通州定位的第三次大幅调整。尽管在今年4月初,通州由原来的“行政副中心”改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但并未改变通州仅次于北京中心城区的地位。

当前正日益变得强大的通州,果真要拥有自己的“卫星城”了?

“特意强调通州拥有自己卫星城的说法不合适,也不准确。”李国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州并非作为一个单独体系存在,和北京是主、次城区的关系。通州作为一个区,下面附属有很多镇,这些镇是北京城镇体系的一部分,应该纳入到北京市的城镇体系中,并非一定要以通州为中心运转;而“卫星城”明显地带有依附关系,“卫星城”的功能更多的是对通州自身职能的一个补充。

“北三县”不会纳入通州,未来或将纳入北京

在河北省,人们对“北三县”耳熟能详。

这三个地方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河北廊坊市,但是,从地图上看,却被京津包得严严实实,成为河北名副其实的“飞地”——虽受河北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了河北的经济特区,北京市的“后花园”。

行走在“北三县”的公路上,你会发现许多汽车挂的是北京车牌,9字打头的北京公交车直通于此,居民家中安装的电话也是北京区号的电话。显然,这里已经融入了大北京生活圈。

差别其实很大,主要是北京户籍和河北户籍的差别。当“三统一”政策提出,让“北三县”纳入通州行政区域增加了可能性,也给“北三县”的人民平添了想象空间。

“‘北三县’不会并入通州,也没有必要并到通州。通州仅仅是一个区,已经有900平方公里的面积,作为一个行政区已经足够了。”李国平说,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和统一管控并不意味着大家就合到一起,考虑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避免“北三县”再建成类似燕郊的新卧城,所以提出“三统一”。

说到这儿,李国平话锋一转,“如果今后行政区域进行调整,不排除“北三县”会并入北京,但它绝对不会并入通州。”

这种说法让苦盼入京的“北三县”人民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可以肯定地说,4年之内,也就是到2020年前,“北三县”划入北京的可能性为零。

记者注意到,“十三五”规划没有行政区划调整的内容,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没有提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没有关于“北三县”“入京”的只言片语。所以,即便“北三县”入京,估计只能等到2020年以后了。

(责任编辑:丁勇 CN00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