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海昏侯墓发现2000多年前火锅 有板栗等残留物(图)(1)

2015-11-25 17:15:25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海昏侯墓发现2000多年前火锅 有板栗等残留物(图)

南昌西汉海昏侯主墓出土火锅形状青铜器

古代先民多在灶坑底以石头或制作的陶足为支撑,将圜底的釜等加诸其上,受火而烹之

不久前,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从海昏侯主墓的藏閤中出土了一个火锅形状的青铜器,被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是一个距今有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火锅为三足器,上端肚大口小,便于盖盖儿,下端连接着炭盘,上下之间不连通。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介绍:“这是个实用型火锅,因为它有使用过的痕迹,炭盘里有炭迹,锅内也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

张仲立认为,可初步推测当时的贵族已在使用青铜火锅,此火锅造型优美,做工精致,非平民百姓所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胡东波认为,“这个疑似火锅的物品可能是个保温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火锅。按照炭盘所能承载的炭量推测很难将食物直接煮熟,有可能是将已经煮熟的食物端上去保温。”

今年4月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襄汾丁村遗址群中的过水洞遗址新发现30万年前人类用火遗迹。专家对现场动物化石、石制品、碳屑、红烧土块分析后,认为此处可能是古人野炊烧烤与分享食物的场所。

有火之后,保存火种和烧煮食物的需求变得极为重要,火种留存的地点开始固定,生火煮食的方式也日渐兴起。为了方便地利用火进行烹饪,古人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挖坑置火、垒石放釜等等,这些做法使得厨房的中心--“灶”得以初露雏形。

在新石器时代,火塘(灶)都处于室内,并处于室内中心的位置,可见其重要性。在“灶”发展成熟前,古代先民主要是在灶坑底以石头或制作的陶足为支撑,将圜底的釜等炊具加诸其上,受火而烹之。同时期,有足或高足器具也开始出现和发展。

无足和有足盛器的出现,都是配合火和灶的使用,满足先民们日常煮食的需求。而自出现双耳釜之后,“灶”也渐渐地被从地穴中“抬升”,最终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延伸出了独立的器形。

这件新石器时代陶制的灶,形似簸箕,火门外撇,椭圆形圈足,灶内壁横安3个粗壮支丁,其中2个分别置于两侧以对称,另一个置于后壁。灶外壁有一对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使灶的制作愈加趋向精细和功能完备,半封闭的空间可以聚火而使热力不散。火门、足、盛放陶釜的位置都慢慢地合理化并可“配套”。

在新石器时代,粟、稻便已经开始被种植和食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猪、狗、牛、羊、鸡等已成为常见饲养家畜,并被端上餐桌食用,而鹿、鱼、鸟、鳖、蚌等水产品也多有遗骸出土,河姆渡人还培植出了籼稻。

东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遗址发现有鲸鱼、鲨鱼骨骼和大型石网坠出土,可见约5000年前,辽东半岛的先民已能到深海捕鱼。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早期遗址和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早期贝丘遗址中,都出土有螃蟹遗骸,可见我们祖先吃螃蟹的历史也有七八千年了。

除了粮食作物,在新石器时代还开始培植蔬菜和水果;在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籽和菱角、薏米等水生作物;在半坡、仰韶遗址出土白菜和芥菜种籽。大约5000多年前,太湖地区的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葫芦、甜瓜、花生、芝麻和蚕豆。河姆渡遗址还曾出土桃子、酸枣、橡子;半坡遗址出土栗子、榛子、松子、朴树籽;钱山漾遗址出土桃、杏、梅和酸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