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大代表:望至少一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国家公祭(1)

2014-02-26 07:31:03    新京报  参与评论()条

2013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武警战士在集会上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敬献花圈。

2013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武警战士在集会上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敬献花圈。

    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曾三次提交议案,建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昨日,全国人大审议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定草案,引发强烈关注。得知这一消息,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和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都感到非常高兴。

    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他们多年的呼吁关注的话题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议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昨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邹建平说,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进行国家公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声音,同时也是对民众的警醒,体现全国上下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同时又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

    赵龙早在2005年就提交同样的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两会,赵龙再次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

    昨天,赵龙对记者表示,虽然时隔九年,但相对于公祭日所具有的深远历史意义,九年并不算长。

     “地方行为升级为国家行为”

    新京报:全国人大审议决定草案,有可能将以立法形式来确定公祭日,你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感受?

    邹建平:我内心非常欣慰,这个应该要变成国家公祭。现在既然国家已经在做了,我觉得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新京报:有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邹建平:之前就有很多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但更多的仅仅是南京市的一种地方行为。现在把这种纪念升级成一种国家的行为,发出的等于是国家的声音,对公民来说,是一种警醒,让大家牢记那段悲惨岁月不仅是南京一个城市的灾难,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和灾难。

    此外,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耻辱日”来称呼这个日子,现在把它改掉,情感上大家不会再那么压抑。以前都认为南京是一个悲情城市,原来的纪念活动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哀悼,整个气氛是比较悲伤的。我认为现在的公祭除了怀念那些死难者,还可以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决心。

    还有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对活着的人还是对死去的人。这种活动能让大家感到一个民族对生命的珍重和敬畏,以及不忘却死者的情怀。

     “希望至少一位国家领导人出席”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你很早之前就有这方面的呼吁,为什么提议设置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邹建平:一方面,我是南京市人,而大屠杀就发生在南京,每年的纪念活动也都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也认为这些活动层次还不够高,所以他也希望我能够把这个议案带到人大上去。我跟他一拍即合,便做出了这个呼吁。因为这种活动确定为国家公祭之后,它意味着对生命的敬畏,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观。

关闭
 
网友发言 已有人参与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