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养宠物的动机可能各不相同,但是科学家发现人和家庭宠物间的关系有一些共同点。我们对于宠物的喜爱可能是出于潜意识的,并且由我们还尚未确认的生物和社会力量趋使。另外,从减轻压力到带来新的生活体验,宠物和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可以带来多种益处。我们对于自己的动物伙伴了解得越多,也就更可能了解人类的爱慕之情。
撰文 | Daisy Yuhas
翻译|刘博尧
审校|吴非
50年来,心理学家一直想揭示人为什么喜欢动物的陪伴,以此弄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宠物身上投资这么多。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与动物关系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更广义地理解人类社会性的方式。我们和动物的关系可以作为模型来用于理解认同感、照顾、支持和爱慕在一段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人与动物关系学家Pauleen Bennett说:“这些都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宠物满足了我们社交的需要。”
与生俱来的喜爱?
我们对动物的喜爱有一部分是天生的。2013年,罗格斯大学心理学家Vanessa LoBue和她的同事揭示了这样的现象:相比于不会动的玩具,一到三岁的孩子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活的动物进行交流,而不论这种动物是鱼、仓鼠、蜘蛛还是壁虎。
人类甚至有专门识别动物的脑细胞。艾伦脑科学研究院的Christof Koch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杏仁核中有一类偏好对动物图片作出反应的神经元,而杏仁核是一个和情感相关的区域。这项2011年的研究成为一条线索,它可以使我们更了解人类对动物强烈情感的神经基础。
似乎有很多动物在人类看来很可爱,这也使得人类会更好地照顾它们。行为科学家长久以来注意到,如果某种生物拥有人类婴儿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宽额头和大的头身比,那么它就似乎更容易获得人类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与生俱来的。
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喜欢宠物是因为它们有着与人类婴儿相似的特征,例如大眼睛、圆润的轮廓。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可爱的特征引发的反应,广岛大学心理学家Hiroshi Nittono和同事们在2012年发表了一系列的实验,在实验中共有132名大学生在数字矩阵中寻找一个数字或者用镊子从小洞中夹起小物体。随后,参与者会看一系列照片,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实验。
Nittono和同事们发现看成年动物或者美食的学生会认为这些东西令人愉悦但并不可爱,再次实验时他们的表现并没有提升。但是看到可爱的小动物的学生完成镊子取物的任务时表现得更好也更快、寻找数字时也更快。这项研究表明,接触可爱的小动物会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这个发现说明人类总是倾向于照顾那些脆弱、幼小、需要更多关注的婴儿。很明显,幼龄的动物和人类婴儿一样会激起我们的直觉反应。
有人认为我们对于宠物的兴趣来自生物学家E。O。Wilson所称的“亲生命性”,即一种关注生命或者类生命现象的本能。这些发现让这个想法有了可信度。从狼蛛到蝾螈,人类养的动物多种多样,而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由我们对所有形式的动物的喜爱来解释。
但是Wilson也承认,我们对动物的兴趣与个人经历和文化经历有关。比如,西方国家的人大多喜欢狗,而传统伊斯兰社会中人们认为狗是不干净的。西卡莱罗纳大学心理学家Harold A。 Herzog称,文化是促成养宠物的主要因素。Herzog和同事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中,用美国犬业俱乐部从1926年到2005年的注册情况评估了各种狗的受欢迎程度的涨落。他们发现一种狗的健康状况、寿命或者攻击性和可训练性这些行为模式和其受欢迎程度之间没有关系。狗的流行趋势并没有什么规律而且变化很快。2014年,包括Herzog在内的三位研究者进一步发现,电影中特定种类的狗的形象可以使这种狗流行起来,这一效果可以持续十年以上。例如,1963年的电影《一猫二狗三分亲》(The Incredible Journey)中有一只拉布拉多,在其上映后的十年中,人们平均每年在犬类俱乐部中注册2223只拉布拉多,而在之前的十年中这一数字只有452。
电影《一猫二狗三分亲》海报
在将这些发现推广到其他物种时,Herzog称人们养宠物可能只是因为喜欢跟风。作为证据,他还指出了美国风行一时的养龟热,日本的养锦鲤热和他笑称为“爱尔兰赛特犬流行病”的短暂热潮。
可以让你“占便宜”的朋友
但是,尽管人们的选择和跟风有关,大多数人还是会说,自己想养宠物是因为需要陪伴。养宠物虽然会消耗金钱和精力,但是宠物朋友可以陪伴人类。一些动物和人的关系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和人际关系很像。麻省总医院的兽医Lori Palley和同事在2014年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让14位母亲分别看自己孩子、自己家狗、别人的孩子或是别人家狗的照片,与此同时,研究人员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监测她们的大脑活动。研究人员发现,看到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狗引起的大脑活动模式十分相似,这与看到陌生的孩子和狗所引发的大脑活动模式十分不同,这意味着母亲的感觉可能会扩展到动物身上。所以宠物可能会满足人类照顾其他生物的需求。
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女性分别看到她们的孩子(a,b)和她们的狗(c,d)时,包括杏仁体在内的相似脑区作出响应。不过,激活的区域并非完全重合,例如特定的中脑区域(SNi/VTA)只在母亲看到自己孩子时激活。
有时这种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会倒过来,动物会为人类提供安慰。上世纪60年代,叶史瓦大学儿童心理学家Boris levinson发现,只要自己的狗Jingles在旁边,那些社交障碍的孩子们的话就会变多,也会对治疗更有兴趣。这个发现引起了一系列对于养宠物是否会提升生活质量的调查。198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学家Erika Friedmann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养宠物的人在心脏病发后活过一年的可能性更大,这有可能是因为动物会释放人的压力。但是后来又有一些人重复了这项研究,结果却各不相同。在Levinson工作的基础上,动物辅助治疗发展了起来,但是这个领域因为过度强调动物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而受到批评。
但是,有些人确实可以从宠物身上获得心理支持,这也正是他们养宠物的原因。心理学家Sigal Zilcha-Mano在2012年时于以色列的赫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工作,她当时发表了一项研究,在研究中她和同事要求285位养猫或养狗的人填一份问卷来测评他们和宠物间的情感联系。接下来研究者要求这些人中的120位进行一项有挑战性的词汇测试。通过测量被试者在测试过程中的血压,他们可以评估他们的压力,最终结果表明有宠物在场或者想起过宠物的人在测试中压力更小。但是这种心理压力疏解的有效程度取决于主人和宠物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换句话说,主人获得的情感支持取决于与宠物的亲密程度。
不同的荷尔蒙分泌情况似乎决定了人类对动物的依赖程度。瑞典舍夫德大学生物学家Linda Handlin和同事在2012年发表一项研究,他们找到十个养了母拉布拉多犬的人,测量了他们的两种激素水平,第一种是促进亲密关系的催产素,第二种是产生压力的皮脂素,然后研究者得到了他们对于和宠物的关系的一份自我报告,并将激素水平与其进行了比对。催产素水平高,皮脂素水平低的人和狗的关系更近一些。比如经常亲吻狗的人催产素水平就会比较高,报告说害怕狗会死的女主人的皮脂素水平就会低一些,这或许是他们靠宠物来释放压力的结果。
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也会影响宠物和人的关系强弱。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心理学家Andrea Beetz和同事在2012年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让47个七到十一岁有社交障碍的男孩在一群不熟悉的成人面前讲一个故事,然后再做一套数学题。在完成这项对他们来说有点难受的任务时,有20个孩子旁边有一只狗,10个孩子身边有一个很友好的人,另外的孩子身边有一只玩具狗。
Beetz发现有狗陪伴的孩子皮脂素水平最低,旁边有人类的孩子皮脂素水平最高,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孩子在人前会感到紧张。另外,和狗一起讲故事的孩子中,接触狗最多的孩子唾液皮脂素水平最低,这表示他们的压力最小。所以对于社交障碍的人来说,和动物接触或许有很好的减压效果。Beetz说:“和动物打交道会比较简单,它们总会原谅你,不会说话,进行肢体接触时也没有那么多顾虑。”
动物也会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