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1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2025年,北京将实现全市便民生活圈全覆盖,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工作结合开展,推动便民生活圈、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等多圈融合。这是北京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一处副处长宋志雷今天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介绍的信息。
据宋志雷介绍,北京划定的850多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目前已建成501个,覆盖社区2280余个,服务人口990余万人。
10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第六届社区邻里节举办各式活动,活动从10月14日持续到11月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摄
最具科技气息的中关村,正打造最有活力的便民生活圈。记者今天看到,曾制造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的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正在举办海淀区第六届社区邻里节,老人与年轻人、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转科技,体验便民服务,不亦乐乎。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宇玲介绍,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过程中,问需于民是关键一步。“有的想要小早餐、小店铺,有的想要‘高大上’的东西。”他们做了广泛的调查问卷,参考居民的意见,进行科学布局。
黄宇玲发现,街道已有不少品质提升类的空间,但居民需要的“小修小补”类的点位却很缺乏。北京房价租金高,怎么让这些“低频刚需”的手艺人留下来?
他们梳理出街道社区的闲置空间和边角地,改造成集装箱式、过道式等各种样态,统一装修、统一管理,免费提供给小商户。商户有了继续经营的可能,居民也得以继续享受实惠的服务。有居民感到,“社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