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映照出答案的厚度。
深藏功名、默默奉献的张富清,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杜富国,“守岛就是守国”的王继才,“燃灯校长”张桂梅,脱贫攻坚战场上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2024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云南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组织走出考场的学生准备返回学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今年1月1日,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当天,7.3万名群众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向五星红旗敬礼。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砥砺报国之志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总部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的回信中说:“这些年,你们聚焦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奋力攻关,取得不少新突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爱国心、创造力。”
△2024年4月28日,工作人员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的风电设备装配车间内加工风电轮毂。
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留学归国人员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回国创新创业,把所学知识与祖国建设的需要连在一起,把事业追求与民族复兴伟业连在一起。
2004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姚期智全职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20年来,他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在清华大学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科研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回信,希望他“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姚期智为清华大学学生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