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天化日大街上就敢抢小孩”“送外卖下楼发现车被偷了”“姐弟俩被家人抛弃靠捡垃圾生活”……你是否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类似的内容?而每每为当事人感到紧张和担忧时,却发现一些视频是编造的人设和剧本,很多网友直呼“又双叒叕被骗了”。尽管国家联合各方力量,通过发布相关规范、开展专项整治等方式,坚决抵制短视频的摆拍乱象,违规视频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屡屡被禁但“春风吹又生”。
这些摆拍的虚假短视频存在哪些风险?为何频繁出现并登上热门?又该如何依法整治?
(一)
当下,短视频不再只是记录生活的平台,还是通过积累粉丝来实现直播带货的工具。短视频所附属的巨大红利,让一些博主动起了“歪心思”。他们为了吸引更多关注,迎合观众喜好“对症下药”,精心设计一套虚假剧本、场景、人设和情节,在未标明“内容虚构,作品系演绎”等字样的情况下,这些摆拍的短视频常常以假乱真,存在着以下风险:
人物空洞,扁平角色加剧群体对立。人们愿意在网络上围观冲突,尤其是平凡琐事中的矛盾,更能击中人际关系痛点。于是,拍摄者将镜头对准普通人,“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孩子”“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的复仇儿媳”“被妻子抛弃摆摊养孩子的丈夫”……当人物角色被简化成二元对立的“强和弱”“善与恶”时,人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和判断,只需要根据既往经验当好“网络判官”,一边倒的舆论声讨,更容易固化群体标签,激发群体对立情绪。
思想空洞,制造争议宣扬偏激观念。有的博主自导自演“约架”直播,在直播间中低俗谩骂,挥刀相向。有的博主故意在中学门口拍摄视频,配上“接‘女盆友’放学”的标题……这些炮制的热点话题,往往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的初衷与目的,不是传递正向观念,而是引发舆论关注,进而实现涨粉引流。越是罔顾法律规定,挑战人伦底线,越是能够吸引更多人观看和讨论。于是,无下限的猎奇或“审丑”,冲击着公序良俗,也扰乱着社会秩序。
场景空洞,虚假新闻降低媒体公信力。“小学生秦朗在巴黎丢失寒假作业”“女子打网约车不紧不慢买早餐,司机等7分钟后取消订单被威胁要投诉”“家长送老师‘不作为’锦旗”……这些短视频冲上热搜后,都经历了媒体跟踪报道、警方调查取证、反转为摆拍短视频。从剧情场景来看,即便视频涉及造假,好似也无伤大雅,也没有虚假慈善,更没有擦边带货,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主流媒体象征着真实和权威,是人们筛选信息的标尺和过滤器,一旦受流量牵引,为“新黄色新闻”推波助澜,不仅会降低自身的尊严,还会影响人们对其的信任。
故事空洞,雷同剧本欺骗公众感情。“悲惨身世”和“贫困生活”也是获得流量的“密码”,人们既同情他们的不易处境,也敬佩他们在困境中顽强、不屈和乐观的宝贵精神。于是,这类视频更可能受到情感认可,也更容易收到经济支持。比如在“凉山”这座“流量池”上,仅2023年凉山警方便打击了11名“卖惨带货”网红,他们都遵循着“卖惨-吸粉一带货变现”的套路,即以凉山“贫困人群”为身份标签,在积累一定粉丝量后,便迅速以“助农”为噱头上架农副产品,实际上不仅穷苦身份是假的,“凉山”农产品标签也是假的。当人们的善意被过度消费,“狼来了”的故事就会上演,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反而遭到忽视。
(二)
2023年12月,国家曾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打击摆拍制作和技术生成的虚假视频。那么,为何摆拍短视频却仍屡禁不止,且获得人们广泛关注?
平台流量的变现能力。短视频具有低风险、高收益、快变现的特征。不像电影、电视和报纸,短视频平台的入门门槛较低,人们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拍摄十几秒的简单场景,再配上通俗易懂的文案,便有机会发布一条爆款视频。比如,在受灾麦田旁支起手机支架,配上“帮忙收割”的文案;比如,在镜头前给大凉山老人和小孩捐3000元。人们不会深究到底有没有帮忙收割、拍摄完成后会不会收回2800元,看到“表面正能量”,就会大量点赞、转发和打赏。而一旦作品成为热门,拍摄者就能快速收获粉丝和流量,接续而来的便是接广和带货。
娱乐心理的猎奇围观。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应接不暇。摆拍短视频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其酷似社会新闻,真假难辨。随着拍摄团队愈发专业,脚本、场景、演员和道具都更为逼真,而受众易被卷入信息旋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虚假视频传播“添柴加火”。另一方面,摆拍短视频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冲突性,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诱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各界的热烈讨论,比如“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观众看到标题便会联想:事情如何发生的?后续情况如何?有没有生命危险?
平台审查的监管缺位。当前,网络平台在审核和管理上也存在着漏洞,对于虚假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机制尚不健全。一些摆拍短视频故意混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比如,有的摆拍短视频不标注“内容虚构”的字样,平台基于提升流量的考量,未对视频内容真实性审核,就利用算法技术将其推向首页。又如,有的摆拍短视频尽管加上了“内容虚构”的字样,但或是将字体设置得很小,或是将字体颜色与画面融为一体,让人很难一眼辨认清楚,网络平台的审查技术有限,容易产生漏网之鱼。
(三)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对于流量为王的短视频来讲,既要注意拍摄画好“皮”,又要加强内容建设画好“骨”,重点把握好这五个“度”:
平台要加强自律监督尺度。对于摆拍短视频的监管,平台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平台作为经营者,可以追逐流量、引导流量,但平台也是责任方,具有筛查和审核视频的义务。一方面,平台要利用AI监测和人工监管双保险,对短视频内容进行全覆盖式扫描;还要与其他网络用户联手,健全举报和反馈机制,及时下架违规视频,封禁违规账号。另一方面,平台要严格把控内容质量,在良莠不齐的众多视频中,发掘正能量、善风气和优作品,并运用算法推荐机制将其推上受众首页;对于虚假卖惨、虚假慈善、哗众取宠的视频博主,要从根源上切断利益链条,杜绝他们接受打赏或上架商品。
管理部门增强执法力度。摆拍短视频还可能触犯法律规定,对于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可以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罚,最高可拘留十天,或者罚款。对于编织和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还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规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对于故意编造和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主流媒体发掘新闻深度。“真相还在穿鞋子时,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主流媒体作为社会瞭望者和把关人,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甄别网络信息的准确性,用事实和真相跑赢不实的虚假消息。主流媒体既要切忌盲目跟从流量,出现热点话题时,要迅速核实消息来源,不能把一些剪辑视频或网络爆料当做真实新闻来进行转发和扩散;也要以正能量的信息积极引导,化解言论背后的不满情绪,引领网络舆论走向理性。
自媒体追求发展长久度。自媒体要想摒弃短时流量,追求长效发展,就要把握好内容生产边界,做“责任算法”的引流者,而不是“利益算法”的追逐者。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的注意力稀缺,短视频看过即忘。要想真正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转化用户,少不了真诚态度、专业能力和高品质内容。同时,自媒体在享受粉丝红利、流量收益的同时,也要将自身发展融合于社会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宣扬正能量思想的自媒体,才更能获得用户信赖,在快速更迭的网络空间,获得细水长流的生存能力。
社会公众提升辨别准度。用户要增强信息判断能力,对短视频内容多问几个“是什么”:它的来源是什么、它的证据是什么?它传达的观点是什么?用户也要提高信息搜索能力,除了自媒体、营销号发布的视频,更要寻求并相信官方媒体的权威声音。用户还要加强信息选择能力,在算法环境下,平台多根据用户个性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这容易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当中。因此,在浏览短视频时,用户可以关闭“算法”推荐功能,或利用评论、点赞、转发等形式,拓宽信息选择的范围,打开个人认知的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严打摆拍短视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使命,也是保障我们自身权益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