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这样写道:“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产生变革性力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向前走。
2006年12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用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题为《抓落实如敲钉子》的文章。文章以钉钉子作比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
改革重谋划,更重落实,也难在落实。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常将“钉钉子”与“狠抓落实”联系在一起,要求广大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他说:“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
2013年秋天,“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
十多年来,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重大改革的行动方案,他都认真审阅,逐字逐句亲笔修改。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刚出台时,曾有人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如今,十余年过去了,这张“金色名片”依然有着强大威慑力。“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声音。
2012年12月,以革命老区阜平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用八年多时间多次深入扶贫攻坚主战场。他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