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日志里,一定记载着40年前的这一天——
1984年7月5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联合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首都单位,共同发起“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开启社会集资修复长城的先例。
一声召唤,应者如云,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由此掀起。
光阴荏苒,回首再看,长城保护利用日渐完善的四十年,也是中华民族矢志复兴、奋勇前行的四十年。
(一)
“跨越两千多年,纵横两万余公里”。这条横穿戈壁、翻越千峰的长龙,相当于赤道周长的一半,堪称全球史上规模最为宏巨的人类作品。
在漫长的岁月里,作为军事防御工事存在的长城,为古代中国提供了稳定环境和保护屏障。
时至近现代,当中华民族进入最危险的时候,古老长城同样经历了战火硝烟,见证着铮铮铁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旋律和呼号,如今听来依旧震撼人心。
岁月雕琢,沧桑磨洗。长城以砖石之躯,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不曾坍塌,也不会被摧毁的精神长城。这道长城,守护着家国田园,守护着神州大地。
(二)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对于这样一处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后来人理当精心守护、传之后世。
古人修筑长城难上加难,今人守护长城同样不易。克服文保资金匮乏的现实困难,不过是千头万绪的问题之一。
修筑保护长城应当遵循怎样的理念与标准?如何从建筑遗存中破解古人的智慧密码并加以应用?应当如何建立起长城保护机制?……在这项系统课题之下,技术的、文化的、法律的问题相互交织,呼唤更细致的求解,考验更高超的智慧。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不断探索守护长城的新法子。从修旧如初到修旧如旧、整旧如残,从保护修缮到边考古研究边修缮,从尺量目测到高科技手段有效融入,从立法空白到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热忱守护之心依旧坚定,实践探索与理念更新相互促进,蜿蜒巨龙更安然地栖身华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