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深耕“蓝色国土”新实践之三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长江口滨海滩涂的互花米草难觅踪影,“神话之鸟”种群不断复苏,“微笑天使”东亚江豚与海岛县城居民和谐共处……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沿海省份不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一些城市构建起统筹各方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守护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贡献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深耕“蓝色国土”新实践之三

滨海滩涂“变身记”

俯瞰上海临港新片区滨海区域,一个个形状如同开口贝壳的大型牡蛎礁在潮涨潮落中隐现,各类海鸟不时飞过,滩涂上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海三棱藨草等本地植物也随处可见。

然而,就在两年前,这片滩涂还是另外一番光景。

“当时这里看似‘绿意盎然’,实则‘毫无生气’。”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贝竹园回忆说,当时滨海区域一眼望去全是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我国滨海区域常见的一种外来入侵物种。据贝竹园介绍,这种生物根系较为发达,常常把滩涂土壤“绑”成“铁板一块”,让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底栖生物的活动空间被压缩,甚至连鸟类也不愿意来。”

上海临港新片区滨海区域属于具有典型生态过渡特点的海岸带地域系统,是上海重要的原生态湿地之一。由于遭到外来物种入侵,加之风高浪急、岸滩侵蚀,滩涂湿地一度萎缩,生态系统净化污染、护堤减灾等各类功能明显退化。

2022年,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实施。该项目西起芦潮港水闸、东至南汇东滩四期大堤,涉及海岸线总长17千米,修复总面积约200公顷,陆海一体、生态减灾协同的海岸空间逐步构建了起来。

在滨海区域,当地以适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因地制宜采取修复生态措施,如恢复滩涂湿地、补种本土植被、创新应用新的护滩固滩技术等。

“这些牡蛎礁是我们为海洋底栖生物打造的‘家园’,礁群滩面微地形起伏,浅水潮沟遍布,一方面是恢复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中低滩面的冲刷趋势。”项目设计方工作人员刘汉中指着海中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牡蛎礁说。

“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贝竹园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令他印象深刻。海洋管理相关部门将持续发力,为人民群众守护好碧海蓝天。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深耕“蓝色国土”新实践之三          

2024年5月31日,上海临港新片区南汇嘴水域滩涂上的牡蛎礁(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记者观察】上海临港新片区滨海滩涂的“变身记”,是各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努力的生动缩影。《2023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5.0%。近年来,我国全面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局部海域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更多蓝色海湾重现自然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深耕“蓝色国土”新实践之三

“神话之鸟”复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