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传承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发扬光大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的文化使命,期待新的书写。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访西湖,走苏轼踏过的堤岸;探庐山,看陶潜爱过的田园……今年“五一”假期,近3亿人次出游,旅游成为“顶流”。人们在追寻“诗和远方”中,感悟文化之美、厚植爱国情怀、筑牢文化自信。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时深情地说:“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必将巍然耸立。
秉持开放包容,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
广袤的亚欧大陆,人类文明的璀璨之地。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美丽的法兰西土地。在法国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图尔马莱山口,两国元首又一次从历史和文明的高度进行深度战略沟通,畅叙文明和美之道,续写“高山流水”佳话;在巴黎爱丽舍宫,互赠“书礼”,以书会友,以文载道。
元首外交,浸润着浓浓的文明底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5000多年而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正因如此,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国理念,尤其重视和珍视国家统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过7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的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我们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生长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
……
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文明自述”,让马克龙总统有感而发:“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理念和发展历程,对中国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认识加深。”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华文化。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坚持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4年5月18日,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2024年5月18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观看“技与美”专题陈列上展出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20公里外,灞河岸边,大型驻场演出《无界·长安》舞台上,秦俑、汉服等经过现代演绎,让历史文化以生动可感的面貌走进公众视野。
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跨越时空的共鸣亦是对文明的礼赞。融通传统与现代,文脉悠悠,弦歌不辍,气象万千。
这是2024年2月11日在西安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拍摄的《无界·长安》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唯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从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