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以案释法】这5个案例,看民法典为青少年撑起“保护伞”!

青少年因其身份的特殊性

成为民法典编纂过程中

备受关注的人群。

今天,小编就用一些真实案例

带您认识和了解一下民法典

和青少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一起来看看民法典

是如何为青少年保驾护航的吧~

校园欺凌案

案件:

2021年8月14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安徽歙(shè)县有多名女生在厕所霸凌另一名女生。视频中先后有两名女生站出来扇某一女生耳光,其中一人连续击打20下,打完后还怂恿其他女生,并称“出了事我扛着”。过程中有女生帮忙计数,另有一名女生在旁拍摄。后经歙县警方调查,网传未成年人欺凌视频内容属实。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王某某等10名违法行为人的寻衅滋事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述评:

在校园欺凌案件中,欺凌者本人往往也会付出代价。

未成年人犯罪,会轻判但不等于不判。简单以为“未成年”是免罪金牌的,应该要醒醒了。在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于部分犯罪,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2周岁。

还有人认为不构成刑事责任就没关系,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实际上,校园欺凌者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等处罚,必要时送专门学校或由政府收容教养。

民法典对校园欺凌有新规定,具体体现在人格权的相关规定中,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1234...全文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