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时政微观察丨瓣瓣同心处处新(2)

眼神科技是首批北京中关村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签约落地的高科技企业,也是总部落户雄安新区的第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以来,企业自主研发的“灵娲”AI训练平台和ABIS多模态管理平台,帮助更多智能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在雄安应用。

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各类资源要素加速聚集。

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正加快组建,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落地;建成全数字道路200余公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业通道正式开通……雄安正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活力之城、创造之城。

新理念新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一次在北京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一番话,说得通透:“来回走动一次,吃一次饭,过去还要喝一次酒,签一个协议,搞一个仪式,然后各干各的,这种浅层次的合作甚至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10年前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一年多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协调,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理念内核,解决的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

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渝区域协同发展、东北全面振兴等重大区域战略渐次拉开。习近平总书记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

梳理10年总书记对京津冀的考察,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的创新,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绿意,天津港、黄骅港的开放,雄安容东片区、天津和平区社区的共享……每到一处,总书记都在看“协调”,都在考察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和推进。

时政微观察丨瓣瓣同心处处新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同店铺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

协调之于京津冀,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在经济、文化、民生、生态、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齐心协力一起向前。

10年来,三地共推出5批、203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在涉企经营、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实现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跨省通勤告别“人在囧途”,京津城际、京唐城际、定制快巴为通勤群众的生活提质提速……

时政微观察丨瓣瓣同心处处新

△2023年12月18日,天津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铁路(简称津兴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双城记’我点的是两组地方,京津双城,成渝双城。京津城际列车一天有多少班?”今年2月,农历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考察。

“142对。”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总书记很欣慰,他寄语天津,“在公共服务上要加强共建共享,在社会治理上要强化同城效应。”“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扎根京津冀协同发展沃土,日资企业SMC将研发留在北京经开区,生产配套功能逐步延伸至天津北辰,河北沧州、唐山等地,实现生产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央企与河北邯郸合作研发,实现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中国智造”,去年将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17.26%,创造我国大面积碲化镉光电转换效率新纪录。三地加大产业创新协作力度,北京“开花”、津冀“结果”的故事频繁上演。

10年协同,赢得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新局面:北京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日渐清晰。

新征程新使命

时政微观察丨瓣瓣同心处处新

△2月22日,“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