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筼筜”是个什么湖?

筼(yún)筜(dāng),一种挺拔美丽的竹子。

厦门西南方向有一处渔港,曾因遍植这种翠竹而得名“筼筜港”。每当月斜潮落,渔船归港,灯火绵延,“满江渔火列筼筜”的景象被誉为当地“老八景”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向海要地,筑堤围湖,筼筜港成了筼筜湖。没多久,湖周围冒出大大小小100多家企业,全市近半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都往湖里排。老百姓甚至摸出了排污“规律”:化工厂排的污水,冒着白色气泡;如果是酱油色,八成来自酿酒厂和橡胶厂……

到了80年代,当地经济搞上去了,筼筜湖却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垃圾遍地、蚊蝇滋生、污水横流、鱼虾绝迹。在岸边走一遭,身上的气味半天散不去。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市民群众发出呼声。

“筼筜”是个什么湖?

筼筜湖治理前资料图。(图源:中国日报)

治理筼筜湖成为摆在厦门市面前的一道发展课题:要不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经过深入调研、思考,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明确指出:“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关于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习近平阐述了他的观点:“由于愚昧造成的破坏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了,现在是另一种倾向,就是建设性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一定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但反映出来的又是一种无知,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

湖泊治理千头万绪,该从哪儿抓起?

1988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这5个方面,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

针对治湖资金难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当年的1000万是笔大资金,相当于厦门一年基建投入的1/10,比之前十几年的投入总和还多。

但当时厦门刚成立经济特区,建设资金紧张,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儿花。花钱治污,值吗?

这笔钱要不要拿、怎么拿,讨论时出现了不同声音。习近平当时分管财政,很支持治污工作,最后批下了这笔钱。

3年攻坚,筼筜湖完成第一期综合治理,实现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标。1991年12月,随着味精厂最后一股污水纳入管网,仅仅一周后,筼筜湖的水质明显好转。转过年来,筼筜湖上迎来一场久违的龙舟赛,锣鼓震天,人山人海,厦门人熟悉的筼筜湖又回来了。

“筼筜”是个什么湖?

筼筜夜色。(图源:人民日报)

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蹚出了路子。此后30多年,厦门持续推进筼筜湖治理,一任接着一任干,管总的依然是“20字方针”。以筼筜湖为原点,厦门市生态修复逐渐从河湖向海洋拓展,开启了从“海域”到“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现在,筼筜湖片区“腾笼换鸟”,引进大批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厦门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生态优势成了发展优势,充分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习近平留给厦门的生态财富,远不止一处筼筜湖。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牵头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特区发展战略重要目标,并设置“厦门市城镇体系与生态环境问题”专章。这不仅在厦门是史无前例,在全国也开了先河。

刹住乱砍、滥伐、乱采风,抓红树林保护,保护自然风景资源……从1.6平方公里的筼筜湖到1699平方公里的厦门市,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现在,厦门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前列。

“筼筜”是个什么湖?

筼筜湖周边城市景观。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进一步看,筼筜湖综合治理不仅体现出厦门生态环境之变,也是中国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上走出的关键一步,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发端。

从“20字方针”中的“依法治湖”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从市长亲自抓治湖到今天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从回应市民关于治理筼筜湖的呼声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石。

“筼筜”是个什么湖?

筼筜湖白鹭。人民网记者陈博摄

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说:“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几十年过去,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感慨,“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