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热解读|让湿地公园成为百姓“幸福园”(2)

2020年1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为湿地治理和修复开出科学的“良方”,“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热解读|让湿地公园成为百姓“幸福园”

近些年,一系列推动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22年6月,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强化我国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年10月,《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有理念,更有行动。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提出,“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面向全球,中国将落实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等一系列务实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8亿多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修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退化湿地生态状况。

热解读|让湿地公园成为百姓“幸福园”

今天,我国有不少城市已经与湿地融为一体,湿地公园成为居民休闲游憩、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幸福园”。

漫步于湿地边,看到的是光影变幻、芦苇摇曳、绿意盎然,耳畔传来的是呦呦鹿鸣、百鸟欢唱。一处处湿地不仅是一幅幅动人美景,更擦亮了美丽中国的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