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锦绣四川,再谱华章——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例证(2)

历史上的巴蜀文化,生动印证了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五大特质。

“统一性与和平性在巴蜀文化中表现十分明显。”舒大刚说,“巴蜀在三皇五帝时就创立了阴阳五行等后来成为全国共同意识的观念;大禹成九州共主,天下从此一统;中国首部易经《连山》出自巴蜀地区,它从哲学的角度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共同的文化观和天下观。”

从古至今,各民族在巴蜀地区也和平相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众多,史学家蒙文通考证西汉以前在此生存的民族多达上百个,其中巴与蜀作为“戎狄之长”,却和周边地区相处友好。穿过西南的崇山峻岭,从蜀地出发的南方丝绸之路一路蜿蜒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印度等地,成为古蜀先民即使群山环绕也要走出盆地的见证。

回望历史,我们还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始于巴蜀。佛教第一部雕版印刷的丛书《开宝藏》率先完成于成都,旁证唐宋时期四川雕版印刷的发达;儒家“十三经”的第一次结集《蜀石经》刻于成都,证明“蜀学冠天下”;川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号称“方志鼻祖”;第一部妇科著作来自巴蜀……

锦绣四川,再谱华章——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例证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供图

近年来,伴随着四川9座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四川加快构建弘扬中国精神、体现四川特色的研究阐发体系,成果有目共睹。《天回医简》的整理出版,再展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长达22卷的《巴蜀文化通史》是国内第一套全面研究巴蜀文化的通史性学术专著,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的空白……初步统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术研究著作已有100余部(种)。这些工程的推进和结果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在历史上创造过很多奇迹,未来国人同样有能力有智慧续写辉煌。

盛世修文

让古籍文献延续中华文脉

文献是文化的载体。五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它们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华夏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国家版本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要“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古代典籍卷帙浩繁的四川,以不同方式延续着中华文脉。

2021年7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在全省图书馆长会上公布了四川古籍普查数据,“四川已普查发现汉文古籍23万余部、187万余册,有24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数量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典籍闪耀光芒,镌刻巴蜀华章。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珍贵古籍档案、一二级破损古籍本体抢救性修复等推动古籍保护管理和利用措施相继出炉。

古籍的安全有了保障。对标《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四川古籍收藏单位全面改善古籍保护条件,全面建成达标书库,重点古籍全面实行专库(柜、架)、专项、专人管理。

珍贵古籍有档可查。全省共计13家单位的246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3种古籍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今年6月,第二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也已启动。

伴随着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西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等机构的成立,古籍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速。历经数百上千年时光的脆弱古籍得到了悉心呵护。

王龙介绍,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四川在古籍修复基础上已完成再造善本数十种,解决了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如今,四川已完成再造宋刻本《茶经》、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明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等国家珍贵古籍以及一批特色古籍。而通过各古籍收藏单位的晒书、修复体验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公众在典籍中感受到了古籍的魅力。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跨越时空,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着精神滋养和前行动力。

锦绣四川,再谱华章——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例证(下)

川观新闻记者余如波受访者供图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近期四川文艺界和文化领域的关键词。

央视推出5集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引发观众持续热议。通过新亮相文物和新研究成果,带领观众感受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6月30日至7月2日,川剧大幕戏《白蛇传》《和亲记》以及折子戏专场,在香江之畔隆重上演。独具魅力的川剧艺术,正在走出四川,走进更多人心中。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文艺创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播推广,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四川不断取得创造新转化、创新性发展。

守正创新

文化创造文化自信彼此增益

《宋元以来苏学文献大系》《三苏文化普及丛书》《叶嘉莹论苏轼词》《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6月8日,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亮相眉山东坡书院。墨香四溢的19种、416册图书,从不同角度满足读者需求。

时钟拨回到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来到三苏祠,十分感慨地表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别开生面地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彼此增益。

一年多来,三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不断:话剧《苏东坡》提档升级,开启2023年全国巡演;创意视频《唤鱼清歌》正式开拍,融入舞蹈、音乐、美术、诗词、戏剧等元素;川剧《苏东坡》、音乐剧《苏东坡》、舞剧《东坡》、川剧戏歌《记梦》……形式多样,备受瞩目。

锦绣四川,再谱华章——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例证

话剧《苏东坡》剧照

纵观四川历史与当下,古蜀文明独具魅力,巴蜀文化丰富多样,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我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为四川文化的一朵奇葩,川剧是中华戏曲的重要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我省公布第二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名单,工作室数量累计达到17个;安排23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与重庆推进川剧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助推川剧振兴发展,擦亮川剧文化名片……

文艺工作者从舞台“走出去”,走到接地气的生活中去,打开创新发展的格局和思路。

锦绣四川,再谱华章——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例证

川剧《草鞋县令》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