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发现湖南⑧丨焰红石渚的世界工厂——看长沙窑彩瓷中的五色大唐(3)

长沙窑有许多创举,如对高温铜红釉的尝试,最早涉足商业广告语,丰富的装饰手法,等等。其中,最耐人回味的是瓷器上的诗情画意。

“瓷有书画而雅,书画以瓷而载。长沙窑将诗书画艺术植入瓷器,提升了瓷器的品质与文化内涵。”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李建毛如此评价。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这样的爱情诗,让人回味悠长。

“古人车马不谢,今时寸草须酬”12字,则发出今不如昔、世态炎凉的慨叹。

“悬钓之鱼,悔不忍饥。”“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借物喻人的警句,规劝世人勿生贪念,免遭恶果。

这是瑰丽的民间文学艺术宝库。据统计,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诗文60多首。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说:“长沙窑上包含着丰富的唐代诗歌信息,是对《全唐诗》的补充。”

正是有了这泥与火写就的不朽华章,长沙窑瓷器才显得粗放而不失典雅,古拙而不乏灵气。那动人的诗句,那多彩的线条,历经千年,仍散发出令人陶醉的艺术气息。

大事记 

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长沙县书堂乡瓦渣坪一带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了这处重要的彩瓷烧制点。

1957年夏,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冯先铭、李辉柄对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调查,初步认识到该窑址与岳州窑的区别,命名为“长沙窑”。

1959年冬,冯先铭、李辉柄再次对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冯先铭执笔撰写了调查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彩瓷的装饰方法超出了唐代一般规律,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褐绿彩都是釉下彩”,是“青花瓷的鼻祖”。

1964年底至次年春,在石渚湖南面的石渚、老窑上、游船咀也发现了窑址。

1983年4月、11月至12月,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蓝岸嘴、谭家坡、廖家坡、尖子山、都司坡等8个地点共发掘探方7个、窑址7处,其中整龙窑1座为谭家坡1号窑,余均为残窑。此次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出土陶瓷器7211件。周世荣等专家随即将长沙窑申报并列入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计划,研究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1988年1月,长沙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1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蓝岸嘴进行发掘,出土可辨器形陶瓷器1692件。

2010至2017年,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其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工程的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探明了遗址的规模、布局和性质,开展了大量科学检测分析工作,对长沙窑彩瓷的工艺属性提出了新的认识。

评说 

唐朝是中国陆路对外交通的鼎盛时期,以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沙漠道)为代表,这一点人们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唐代还是中国古代大规模海上对外交流的创始时期,陶瓷器是当时海上贸易最主要货物。之所以要强调“大规模”这个观念,是因为通过海路与外界的交往,在中国古代开始得很早,秦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较成熟的近海航行技术,个别航程已经可以到达印度东南沿海和斯里兰卡。

9至10世纪时期,瓷器的外销在其创始后(8世纪中叶)不久,从销售范围、销售规模以及器物的种类和质量等方面都迅速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即中国瓷器外销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海上的陶瓷贸易已经形成了一次贸易达到数万乃至数十万件的规模。外销瓷器的特点,是输出产品的生产地遍布南北方的许多重要窑口,主体产品在9世纪主要是长沙窑瓷器,10世纪则变成了以越窑青瓷为主。当时在环印度洋地区形成了三个贸易圈,中国的直接贸易目的地应该是位于苏门达腊岛室利佛逝王国的巨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

长沙窑的分期可分为:岳州窑期、演变期、繁荣期、空白期、衰落期。

自东汉晚期至盛唐是岳州窑期。长沙窑所在早期为岳州窑的外围窑区,自东汉便生产青瓷。演变期当在安史之乱之后至八九世纪之交。长沙窑的出现实际上是南北瓷艺融合的产物,它既不是岳州窑发展的结果,也不是中原地区制瓷工艺的简单植入,而是二者融合后产生的。并出现有别于其他窑的特质,如在南青北白基础上的新品——彩瓷,以书画饰瓷的特殊工艺,模印贴花的范式,为茶酒时尚文化开发的茶酒具,为外销新制的洋用物等等。以“黑石号”出水瓷器纪年为标志直至公元870年是繁荣期。咸通末年至马殷定楚为空白期。繁荣期的纪年瓷很多,几乎无间隔。但自咸通年间的两纪年瓷之后,纪年瓷便出现了多年空白。是什么原因造成鼎盛时期的长沙窑戛然而止呢?当与唐末黄巢起义及唐末动乱有关。衰落期为五代时期。扬州这个主销通道被战乱切断,加上衡州窑的兴起,长沙窑走向衰落。

——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建毛

长沙铜官窑遗址是晚唐至五代时期中国南方最为重要的彩瓷和外销瓷基地,反映了湖南当时最高的手工业生产水平,也是商业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

如何让遗址“活”起来?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反映长沙窑瓷业技术的谭家坡1号窑保护展示,不仅展示一条完整的龙窑,也展示了与之配套的作坊遗迹。展示方式也是多样的:既有原来的真实遗迹,又有瓷窑复原和模型;既有考古标本,又有仿制彩瓷;既有标牌说明,又有语音导览;既有遗迹现场,又有虚拟复原;既有考古成果,又有考古过程;既有保护大棚,又有保护监测;既有遗存展示,又有陶艺体验。在这样的公共空间,集考古发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于一身,多功能叠加与融合,在国内外的考古遗产展示利用中都是不可多得的范例。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郭伟民

(责任编辑: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