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数字文明中国实践】乘“数”而上,山东跑出加“数”度(2)

山东在中国率先开展“无证明之省”建设,将“无证明之省”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证照证明电子化和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全面推进“减证便民便企”向“无证利民利企”升级转变。截至目前,山东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全程可网办率达到80%以上,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和常见社会生活场景基本实现“无证明”。

【数字文明中国实践】乘“数”而上,山东跑出加“数”度

智慧中都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位于山东济宁汶上县中都街道坝口社区,积极探索“大数据+社区服务”模式,自主研发多元服务功能。依托小程序,实现了生活缴费、交通出行、医疗服务、物业服务管理等多项服务事项,让社区治理有“大脑中枢”的分析,小区居民有“贴身管家”的服务,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级。

“一共上了6节课,学会了用手机导航、付费、预约看病。”家住山东济南的马国勇老人,通过社区举办的老年人智能手机课堂,熟练掌握了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在前不久的“数字赋能全民共享”2023年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期间,山东各地陆续启动了老年人数字技能关爱行动、残疾人数字化职业能力提升行动、数字技能社区科普服务行动等系列品牌活动,推动全社会共享“数字红利”。

经过长期努力,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2022年底发布的《中国数字政府发展大中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山东省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列省域前三。中国《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2)》显示,山东省政务服务水平为“非常高”组别,进入第一梯队。

为文化“两创”插上“数字翅膀”

作为户籍和常住人口双过亿省份,山东是数字文化消费场景应用大省。近年来,山东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1400亿元,同比增长20%,数字生活美好图景正在山东逐步实现。

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山东济宁文化“两创”插上了“数字翅膀”,涌现了许多国内首创、独创的模式。

【数字文明中国实践】乘“数”而上,山东跑出加“数”度

尼山圣境《金声玉振》演出现场。光明网记者雷渺鑫/摄

孔子博物馆馆藏丰富,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通过数字化建设、多媒体互动等科技赋能的方式,该馆大大拓展了展陈内容,沉浸式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走进孔子博物馆,游客通过一个大型触控屏幕轻触对话框中的内容,点击发送给孔夫子,便能实现与夫子“穿越时空”对话。这是该馆模仿微信界面设计的“夫子答问”互动展区,沉浸式的对话方式让儒家思想变得更为“触手可及”。

立足于儒家发源地,山东济宁尼山圣境以“礼乐文化”作为演出主题,推出了礼乐演艺项目《金声玉振》,用“实景演艺+数字技术”的手法将传统舞台剧目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礼乐文化的洗礼中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数字文明尼山对话配套举行的重要活动之一,“天涯若比邻”光影秀传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数字技术创造了“万物互联”的新连接,缩短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数字文明的新形态下,国与国之间的地理间隔感、文化间隔感更加被弱化,人类社会距离“天涯比邻、命运与共”的理想更近了一步。

【数字文明中国实践】乘“数”而上,山东跑出加“数”度

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期间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光明网记者雷渺鑫/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下,山东正不断夯实数字底座,积极融入数字化发展进程,乘“云”驾“数”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转变,走出了一条覆盖面广、融合度深、效益效率高、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赋能之路。其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也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坚实支撑。

(记者李飞雷渺鑫)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