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2)

变废为宝,“镁害”成“镁利”。盐湖是多组分资源,素有“无机盐宝库”之称,不仅富集钾资源,还伴生储量可观的钠、镁、锂、硼、氯等矿产资源。盐湖资源提钾后,会产生大量氯化钠和伴生镁、锂等多种元素的尾液。过去,这些都被视为工业“废液”。尤其是富含镁元素的尾液因排放量较大,被认为是“镁害”。

青海不断延伸盐湖化工产业链,由单一的钾元素开发,转向镁、锂、钠、氯以及稀有元素梯级开发和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现雏形。

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项目——投资超过400亿元的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利用盐湖镁资源优势,结合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以金属镁产品为主线、钠资源利用为副线,以氯气平衡为前提,正在构建盐湖化工、煤化工、无机盐化工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交叉、循环的经济产业链。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利用盐湖资源电解生产金属镁的项目。该项目的14套主装置中,已有12套打通了工艺流程。”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锋林说,项目达产后,将从根本上解决盐湖资源利用梗阻,推动我国金属镁产业形成绿色、低成本优势,在以金属镁、镁基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依托高纯氢氧化镁新工艺,建成15万吨氢氧化镁生产线,打通氯化镁、氢氧化镁、高纯镁砂、金属镁产业链,将“镁害”变为“镁利”,为盐湖镁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综合利用,形成盐湖循环经济体系。近年来,青海以钾资源开发为核心,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盐湖化工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日益清晰——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梯级开发,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耦合盐湖化工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全国锂电材料重镇和新材料基地。

锂资源开发形成发展新亮点。“目前,柴达木盆地已有10余家企业攻克适用不同盐湖提锂技术,建成碳酸锂产能12万吨、氯化锂产能1万吨、金属锂产能1500吨。2022年,青海盐湖碳酸锂产量达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长袁廷运说。

青海省西宁市依托盐湖锂产业优势,布局锂电全产业链、打造“锂电产业基地”“锂电之都”,目前已初步形成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到锂电池制造的完整锂电应用产业链。

钠资源开发方面,以碱化工系列产品开发为方向,青海已建成工业氯化钠、精制氯化钠、多品种食用盐、纯碱、烧碱、硫化碱等产品生产线,纯碱产能达到500万吨。

碱资源开发方面,“利用青海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比较成本优势进一步推动‘东碱西移’,是我国碱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的一大趋势,未来青海在碱化工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可形成千万吨级产能规模。”袁廷运说。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2023年6月8日摄)潘彬彬摄/本刊

走出去

开发盐湖资源步伐加快

“世界级的产业基地,不仅需要世界级的资源,还要有世界级的企业、世界级的技术、世界级的产业标准,这些都离不开国际合作。”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姜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凭借青海盐湖资源开发积累的技术优势、标准优势和人才优势,我国盐湖企业走出去“找钾”的步伐明显加快。

“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积累的先进技术、工艺标准和人才资源,可以满足各类型盐湖卤水资源、固体矿产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吴志坚介绍,近年来,青海盐湖企业积极参与南美洲玻利维亚盐湖资源开发、非洲刚果(布)钾矿开发和东南亚老挝等地钾矿的开发,或为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近两年,国内盐湖企业参与全球钾盐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

针对推进盐湖产业开发国际合作,青海省提出将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发挥在盐湖选矿与开采技术、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及大型采盐船制造等方面优势,开展以盐化产业为重点的资源、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大、带动强、效益好的产能合作样板,逐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力争形成在全球一定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能力。

技术优势,强力推动企业“走出去”。以反浮选冷结晶提钾、高镁锂比提锂、低品位固体矿资源化、5G智慧采盐船等关键应用技术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势,是中国盐湖企业走向世界的显著优势。

“就资源开发条件而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盐湖资源开发条件都比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要好。比如,盐湖中的高镁锂比问题。青海盐湖几乎是镁锂比最高的,我们突破了自己的技术难题,也就把世界范围内盐湖提锂最难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邓小川说。

2023年2月17日,以藏格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藏格矿业”)为主的企业联合体与老挝政府达成协议,获得万象附近约6亿吨钾矿的特许经营权,按照5年发展规划,规划形成500万吨至800万吨钾肥产能。

“从技术上看,老挝钾肥项目与国内盐湖提钾技术的最大不同在于,那里的资源是固体钾矿,需要将固体钾矿转化为卤水资源。只要突破了这个技术问题,后端的产业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国内已经成熟的钾肥生产技术。”藏格矿业副总经理张萍告诉记者。

标准引领,推广工艺流程体系。从修建盐田、梯级晒卤、到数字化监测卤水浓度、智慧采盐船采输卤水,到浮选工艺、提高产品品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盐湖产业发展,青海不断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盐湖提钾系统工艺流程,生产装置日趋标准化、数字化,为盐湖资源开发“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此前已经成功在东南亚建成百万吨级钾肥生产装置的亚钾国际、东方铁塔等国内企业为例,其运用的钾肥生产主要工艺流程,基本上都是国内生产工艺流程的复制或改造提升。其中,亚钾国际在老挝的首个百万吨钾肥项目,其主要装置和关键工艺流程均源于察尔汗盐湖。

人才支撑,开发世界钾矿资源。创建于1965年的青海盐湖研究所被誉为盐湖研究“黄埔军校”。该所成立近60年来,先后培养了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每年培养盐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达20多名。

“目前国内所有盐湖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开发活动中,都活跃着盐湖研究所培养的人的身影。”吴志坚告诉记者,青海盐湖几十年的产业实践,更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盐湖产业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盐湖企业参与世界盐湖资源开发提供了人才保障。

“国内企业在境内外盐湖、钾矿资源的开发中,所依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绝大多数都经历过青海盐湖产业的锻炼和培养。”张萍告诉记者,她本人就是在察尔汗盐湖成长起来的。如今,她带队参与老挝万象钾肥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该项目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成员同样主要来自青海。

“围绕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青海正在积极推进组建中国盐湖集团,以实现对内优化整合资源、推动产业链做长做强,引领国内盐湖资源开发,对外以‘国’字头企业形象推进‘走出去’战略,提升获取世界盐湖资源合作开发的成功率和抵御风险能力。”姜军说。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瞭望》2023年第26期)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