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近观中国 | 人权事业时时在心 习近平阐述中国鲜明主张(3)

一封封贺信,背后伴随着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目前,中国已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8.2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十个国家之一……

“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观,视人民幸福生活为最大的人权,这既是中国人权实践的最终目标,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积极体现。”常健如是说。

多元视角分享中国经验

“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习近平在向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致贺信时说。

在全球人权发展史上,总有一些时刻值得纪念。今年是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30周年,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在承认人权普遍性的情况下,也承认各国发展人权道路的多样性。

然而,目前全球人权治理中,少数大国把自身人权发展模式当作唯一模式,强加给不同类型国家。在向国际社会发出的这六封贺信中,习近平多次提及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也是中国一以贯之的态度。去年5月,在会见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在人权问题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理想国”,不需要对别国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更不能把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搞双重标准,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表示,应当尊重文明的差异性,而非制造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一理念以多元主义为视角,更能推动形成广泛的人权价值共识。

当前,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这六封贺信,外界或许可以读懂中国的选择。(完)

(责任编辑: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