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从千年三苏祠感悟文化自信(2)

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怎能不自豪,又怎会不自信

这段时间,三苏祠从早上9点开门就是客流满满。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这副斑驳的对联,默默讲述着“三苏父子”浓墨重彩的人生经历。

一门三父子位列唐宋八大家,绝无仅有。此地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摹拟重建,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

“今年以来,至少提前一周才能预约到讲解员,有时候单日仅学生就超过1000名,春节期间更是一天上万人,团队讲解都约不过来。”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丽对三苏祠的新热度有着切身感受。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人们徜徉在三面环水的悠悠古祠中,驻足在意味深长的匾额楹联前,感叹着“一门三杰”的旷世才情,折服于“孝慈仁爱、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风。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牢记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的嘱托,徐丽和同事们对各类古籍进行全面整理,不断推出面向大众的展览、读物。

少时曾“游荡不学”的苏洵发誓读透经史并教子成龙。在他和妻子程氏的悉心培育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金榜题名,名震天下。此后,“三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苏轼,哪怕命运多舛、岁月磨蚀,依然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文学造诣与人格精神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