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图文故事|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总书记前往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遗产地调研,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我们一起品味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感悟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文化情怀。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位于福州城的古老街巷沸腾起来。

总书记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向游客和市民频频招手致意。

“按照您推动的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文物规划,我们这些年逐一修复。”福州市的同志向总书记介绍。

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曾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险些“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不久后,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三十多年过去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活态遗产如今焕发着新的生机。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强调。

图文故事|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守住民族文化根脉。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统筹保护和发展”,始终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

2014年2月,沿北京玉河步行考察,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8年10月,造访广州永庆坊,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

2021年3月,考察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诗意栖居,和谐共生。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民族文化的标识,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调研。博物馆内,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雄浑激昂。

坐在正中的《玛纳斯》传承人,是57岁的牧民江努尔。

“可以唱多久?”总书记笑着问他。

“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听到江努尔的答案,3岁起就学艺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钟。”

“也不简单了!”总书记亲切望着这个14岁少年,“年轻一代要很好培养,更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图文故事|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2年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生发的精神根脉,正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文明之花。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17年,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20年,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文故事|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