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微视界里的大国匠心(2)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山高谷深,不具备河砂资源,以前要支撑工程建设,需到重庆、湖南、广西甚至远赴马来西亚购买河砂,运输成本高昂。

为克服材料瓶颈,当地的建设者、工程师们经过长达20年的技术攻坚,研究出独特的机制砂生产工艺,将山石研磨改性,达到与河砂相媲美的细腻与坚韧,大幅降低建造成本并推动形成新的行业标准。

阻隔贵州的茫茫石山,变成建桥铺路的不竭原料。

“我们测算过,比如到广西购买,河砂运输成本每方要达到350多块钱,而我们自制的机制砂,它的开采、就近运输等成本加起来,每方只需要50块钱。”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大为说,这项技术创新,为贵州工程建设节约了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成本。

“机制砂应用是我们工程建设的一条生命线。”蒋亮说,当地能大规模的建设高速公路,机制砂的应用功不可没。近年来,逢山开隧、遇水架桥,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8000公里,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原本千沟万壑的高原变成了“高速平原”。

“一条缆”拉起数项世界之最

从“三线建设”时期一路走来,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专注钢丝绳的研究和开发。走进斑驳的厂房,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扑面而来,缠绕在工字轮上的各类成品等待装车运走。

来到被爬山虎包裹的老办公楼内,陈列室内墙上贴着“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荣誉。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成宇说,他们的产品优势主要在特粗、特长、特殊结构等方面。

以桥梁应用为例,悬索桥的主缆、吊索,斜拉桥的斜拉索,以及建桥用到的一些施工索、猫道索、承载索,都有贵州钢绳的身影。正在建设、预计2025年竣工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桥的花江峡谷大桥是一座悬索桥,其吊索就采用了他们研制的密封钢丝绳。

微视界里的大国匠心

这是4月18日在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0.6毫米直径钢丝绳。

新华社记者崔晓强摄

“一年多时间,我们通过脉冲疲劳试验、抗弯试验等数据论证,最后经过专家鉴定,这个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张成宇说,这项“高强度镀锌铝稀土合金密封钢丝绳吊索”入选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同样在钢索上下足工夫的,还有“中国天眼”FAST的科学家们。

微视界里的大国匠心

这是2月13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建造突破了传统射电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可谁能想到,建设过程中,因为钢索的问题,险些让大国重器搁浅。

“如果问题不解决,整个望远镜建设就得停滞。”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回忆,“中国天眼”反射面板虽只有1毫米厚,也要使用2000多吨铝合金,其索网结构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对抗疲劳性能的要求极高,此前的钢索都难堪重任。

姜鹏带着一帮青年人,进行了大量索疲劳试验。近百次失败,终于研制出超高强度、抗反复拉伸的钢索,其首创主动变形反射面,使望远镜覆盖40度天顶角,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后,向全球工程界贡献了大科学工程的中国经验和创新实践:6根钢索控制的30吨馈源舱,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围内实时定位;超高耐疲劳钢索在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500MPa应力幅,国际上尚无先例。

目前,“中国天眼”已发布多个重要成果,包括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发现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等,多篇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

微视界里的大国匠心

“一根针”连接探月飞天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