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每日一习话】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这段话出自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刷剧”、听歌、看书、看展、看电影、看话剧等文娱活动,成为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放松心情、丰富生活的各种选项。同时,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体验感等,也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这给我们的文艺创作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作品如果脱离时代和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法令人感同身受,更谈不上打动人心和春风化雨。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聚焦人民需求、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力不断打磨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优质作品,才能使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更好地深入人心、浸润人心,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发人们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优秀文艺赢得口碑和市场的秘笈。分析近年来备受关注、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制作精良、形式独特,更重要的是作品在内容与情感表达上也真实反映了当前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长篇小说《人世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故事。书中一个个平凡人的奋斗、奉献故事和人物间真挚、朴素的情感,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让人们从一个家庭的变化看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与繁荣,感受到前进的希望和力量。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将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诗词意境呈现到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既让古诗词在当今时代活起来、火起来,又让观众在享受诗词之美的同时,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之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本质要求之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不断创作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精神支柱。

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