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国际锐评丨中国防疫贵在实事求是

中国官方26日晚间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届时,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国际锐评丨中国防疫贵在实事求是

这是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是在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防控经验等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精准优化防疫的主动作为,遵循的依然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

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中国根据有关法律将它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目的是通过严格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传播。近三年来,中国先后制定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中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果。

当前,世界医学科学界普遍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中国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更加符合当前防疫形势,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向科学要方法的防疫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将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官方发布的最新政策公告中,列了十二条实施“乙类乙管”后的应对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满足患者用药和检测需求、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等。这些措施针对当前防疫策略调整换挡期的风险,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