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公开数据的挖掘,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自2020年1月10日以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为0的天数,有250天。
在全球平均每秒有7个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背景下,我们有250天的新增病例数,是零。
封控,并不是过去三年的关键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封控,保住了人,同样,也就保住了生产力。
三年,是再出发的新起点。
我们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如何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未来经济工作怎么开展?有四个“敢”字:
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敢”字背后,是转型的魄力与担当。
很多行业的人都在说,如果不是疫情,还意识不到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早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但坦白讲,在疫情前,我们的行动还不够。
因为转型,意味着阵痛。
疫情三年,善于在危机中把握机遇的中国,凝聚了这样的共识。
2021年,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占GDP比重为39.8%。
现在98%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都是建立于2018年及之后,2018年到2021年,新设立的产业园,分别是9家、24家、63家、79家。
与2016年至2018年三年相比,2019年至2021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增长了1万亿元。可以说,数字经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加速和稳定作用,越发凸显。
分地区看,GDP总量排名全国前列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破解危局,推动了技术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在以想象不到的力量,拓展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速加快2.4个百分点。
不得不承认,当危机出现,我们才能更快地找到认知的坐标系,更快地看清什么才最能代表未来。
疫情这三年,我们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我们要更高质量的发展。
转型,当然会有阵痛。当这种阵痛夹杂着疫情带来的不便,让中国人绷紧了弦,咬紧了牙关。
但隐忍过后,便是迸发。
疫情三年,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更加急迫。
最近,敢为人先的消息特别多。
各省、各地区,包机飞全球的消息此起彼伏。有意思的是,最早我们以为是浙江省敢为天下先,先包机出国,后来发现,早在10月底,广东拓展海外市场的团队就已经出发。
结果,再细到地级市会发现,浙江宁波自7月以来就“包机”先行,率先开通疫情后全国首趟以拓展市场为目的的涉外商务往返包机。一些省份更是由省领导率队奔赴境外招商,成疫情以来首次。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有上百家企业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前往日本、德国、法国、印尼、阿联酋、马来西亚、匈牙利、新加坡等多国,找寻发展的新机遇。
争先恐后,争的是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