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一天,我们根据环境监测卫星数据,还原了中国大气情况,山地、平原清晰可见。把时间拉回到十年前,很多地方被一层灰色笼罩。灰色就是卫星看到的雾霾的样子,颜色越深代表浓度越高。
2013年,全国有74个城市能够监测空气污染浓度。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一年中超过10个月被雾霾困扰。
我们在网上对2013年雾霾情况进行搜索,发现了一家媒体的民意调查,全国31个省(区、市)、6913名受访者中,超过九成的人感觉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超过八成的人希望政府尽快采取行动。
环境之痛,如何化解,绿色发展又给中国带来哪些改变?
迫在眉睫
我们对有环境卫星监测后18年来的雾霾数据进行分析,画出了京津冀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的变化曲线。2004年到2013年,PM2.5浓度持续停留在高位。
我们找到了2013年1月《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的一条深度报道《下一次雾霾离我们有多远》。
时任中国绿色发展报告课题组专家林永生:京津冀三地的钢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能的近30%,如果我们加上辽宁和山东、环渤海五省市的话,它们的钢铁产量接近全国的50%,必然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放。
雾霾来袭,根子则在于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的发展方式。
2004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28座城市的水泥和钢材产量虽有调整,但总体上涨。我们发现,同时期的PM2.5浓度,在2013年之后快速下降。产能在增长,雾霾却在减退,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3年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向大气污染全面宣战。钢铁行业刀刃向内,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于利峰:压减的这部分产能,实际都是我们当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正在生产的,而且很挣钱的这些项目,都要拆掉,来进行环保装备的升级。
这一减一增,带来的改变,在卫星拍摄的图片上,呈现了出来。十年前的厂区,被一层铅灰色的尘雾笼罩。而到了2021年3月,厂区、厂房、配套设施,清晰可见。与2012年相比,2021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248%,污染排放却减少了90%。十年来,全国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基本建立了绿色制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