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大型纪录片《征程》|第七集 根脉的传承(2)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我们认为我们保护得还是不错的,结果拿照片一对,1908年,跟我们现在的同样的画面去一对比,现在就比原来模糊多了,那说明什么?它在退化呀。

自敦煌莫高窟1979年向公众开放以来,游客数量增长迅速,2022年7月,已突破了单日接待量1万人。文化保护和价值传播的两难问题,越发突出。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我们希望它“万寿无疆”,它可能做不到,你要不断地想更好的办法来保护它。

面对保护与开放之间的考验,樊锦诗转换视角,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存储莫高窟内的文化遗存。

吴健团队,正在为莫高窟158号洞窟做数字化采集工作,将每一幅壁画分成若干小份进行拍摄,再输出到电脑上拼接还原成整体壁画。形成与原作完全一致并高度清晰的数字档案。

大型纪录片《征程》|第七集 根脉的传承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就一层一层要拍,拍完才能拼到一块。我们像这样的一个,大概就是1米5乘1米5,这样一个方格,我们要拍几百张图片。把它拼起来,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精度。

每平米的壁画大约拍摄300张照片,完成一个洞窟的拍摄大约需要2个月,后期拼接约1个月。以这样的速度,吴健的团队每年能完成10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这样的速度在30多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传统的记录方式,没有办法来解决一个形变的问题,很多洞窟没有拍摄距离,又有很多障碍物,所以在很长时间当中,我们也很茫然。

在与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长时间商讨之后,他们达成共识,更加精细化的数字化技术是解决敦煌保护和记录问题的最佳方式。

大型纪录片《征程》|第七集 根脉的传承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用多大的价值去保护莫高窟,我当然不说无限的,只要合适的比较贵的价值去保护莫高窟,都是值得的。

敦煌研究院引进数字技术。20年间,通过前期拍摄结合后期拼接,变形和障碍物的难题被攻克,画面精度提升了8倍。然而,速度与精度并没有同步提升,莫高窟还有近200个洞窟在等待着吴健的团队。

为了与侵蚀洞窟的风沙和生物抢时间,2012年,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共同研发,将人工智能嵌入照相设备,它可以在洞窟中,自行移动,自动调节灯光,按下快门的同时,图像信息即时显示在拼图的系统中。通过模拟实验后,它在洞窟里的表现如何?

大型纪录片《征程》|第七集 根脉的传承

通过大量学习原画,三维定位系统可以在拼接、制图的同时校色和纠正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