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的弟弟结婚,父亲带着我深入沙漠腹地工作,我们俩人都没参加婚礼。”这是他们一辈子的遗憾。
刘康清晰地记得,父亲晚年卧病在床,却依然操心着造林治沙的方法。强忍病痛,他还时常指导刘康技术上的问题。“临终时,他还在向我交代未尽的事业,再三叮嘱,你要继续下去。”刘康边说,边陷入对父亲的思念中。
36年间,刘康也不负重托,他主持国家、国家林业局、自治区课题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在广袤的沙土地上,刘康接力着父亲未完成的绿色事业。
下载自动气候工作站数据受访者供图
不是打地铺就是在拖拉机拖斗上睡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风吹起,整个天空成了黄沙肆虐的舞台,那气势似要把万物都消灭在它的威严之下。刘康所在的林科院150团治沙研究站便建在这片沙漠最偏僻的地带。“我们的站点离团部有20多公里,离最近的连队也有5、6公里。”
1987年,刘康作为这个治沙研究站唯一的留守科研人员,带着8名职工负责管护监测一条近10公里长的防风阻沙基干林带。
由于每隔两小时,刘康就要对沙漠中的风速、湿度、植被的防御情况等诸多要素进行观测,因此开着拖拉机进沙漠,是他的工作常态。“那可真是以天为被地当床!”刘康感慨道,“我不是打地铺就是在拖拉机的拖斗上睡。”
一天早上,刘康刚醒便感觉背上好似被烟头烫一下,伸手一摸才发觉原来是被蝎子蛰了。
“环境苦呀!我们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改行了。”但“乐天派”的刘康却学会了苦中取乐,“有个一起去的老师教我们耍棍棒,还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