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2)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从通过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到审议通过监察法、国家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3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公平正义,国之基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历时21年的聂树斌案沉冤昭雪。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张玉环案等刑事冤错案件得到依法纠正。

问题出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

司法体制改革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司法机关面貌一新,司法公信力、审判质效显著提升。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背着国徽与同事们跨过怒江(2019年8月30日摄)。为方便居住在高山峡谷里的农村群众,邓兴和同事们一起背着国徽,组建巡回法庭。每年足迹遍及50多个村镇,行程近万公里。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实现管辖范围全覆盖,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全面建成运行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让公众知情权有更多的实现渠道;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推动履行“四大检察”职能……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解答当地牧民群众的法律咨询(2021年8月7日摄)。班玛县地处高原,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近年来,班玛县人民法院深入各乡镇,将巡回法庭搬到森林、草原,在牧民家门口提供诉讼服务,还通过以案说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步伐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守护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

2021年10月的一天,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黄慧欣喜万分。在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江苏路派出所,她为户籍在外地的孩子申领到一张身份证。

上海推出的“跨省通办”项目,为长三角区域内户籍居民异地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法治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

全面清理“奇葩证明”为群众减负,严格规范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执行与评估……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

曾经,“门难进”“事难办”,老百姓对司法机关望而却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在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公安交管便民服务窗口,汽车租赁企业代表在办理业务(2019年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