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兜牢民生底线 增进民生福祉(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政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助力特殊困难群体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这一体系年均保障低保人员4000万人以上、特困人员近500万人、临时救助人员1000万人次左右、各类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30万人次以上。”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说。

在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下,我国社会救助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这十年,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2.04万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脱贫攻坚期内,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供养,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打赢脱贫攻坚战后,277万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被纳入低保或者特困供养,巩固了脱贫成果。同时,我国不断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实施低保扩围政策,对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巩固拓展了兜底保障的成果,有力有序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

十年来,基本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2012年—2021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1.2倍和2.1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集中和分散养育的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28元和每人每月1288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77.9%和83.1%。

十年来,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34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制度保障范围,截至目前,全国共配备5.5万名儿童督导员、66.7万名儿童主任,常态化为儿童提供关爱服务。我国还建立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制度,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近2000万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