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非遗有新人| 张飞洋:刀锋点绛,髹漆成器

扬州漆器源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明清,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各类屏风、橱柜、桌椅等大件家具再到文房四宝、珠宝匣子等精巧器具,皆有扬州漆器的身影,文学家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赞其“甲于古今,冠乎天下”。江苏扬州邗江区邗江经济开发区银柏路5号,正坐落着这样一所漆器“宝库”——扬州漆器厂,其始建于1955年,外观虽沉稳低调,却孕育出无数享誉海内外的漆器名品,走出过一代代杰出的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巧匠。张飞洋正是其中年轻一代里颇为亮眼的一位。

同声相应 一拍即合

2008年,22岁的张飞洋面临着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彼时的他刚从扬州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进入到一家小学当美术老师,过着旁人看来安逸的日子。但性格内向的他每每站上讲台总是紧张冒汗,讲不出几句话,一来二去,他萌生了转行的想法,恰巧这时扬州漆器厂张贴出招收学徒的启事,扬州漆器的大名如雷贯耳,张飞洋学生时期就对其心驰神往。几分孤勇,几分运气,他报名参与了这次招工,凭借美术功底一路过关斩将,在举国同庆的08年奥运会夏天,成为了扬州漆器厂的一名小学徒。

入行后,张飞洋经人介绍拜张来喜为师,张来喜乃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严格,要求入门弟子意念沉静,坐得住冷板凳。张飞洋刚入行那段时间,张来喜并未立即带其上手学习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而是扔给他一把刻刀,让其天天打磨,一磨就是5个月。将近半年的磨刀生活,张飞洋熟识了日后天天打交道的近百把“老伙计”:大刀、小刀、弯刀、尖刀、瓦刀……这期间,他割过手,也挨过训,但乐在其中,张来喜见此觉得孺子可教,开始正式传授其漆器髹饰技艺。直到上手,张飞洋才明白师父苦心:“刀磨得好,一刀切下去是红色的;反之切面则会泛白或泛黄,沦为次品,成不了大器。”

非遗有新人| 张飞洋:刀锋点绛,髹漆成器

内向的张飞洋在扬州漆器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不爱说话,漆器也不爱,双方互动来自刀与心神的较量:起落之间,山川湖海,花鸟鱼虫跃然漆面。张飞洋享受这种凝神屏气,专心一物的感觉,直言“看似是自己选择了漆器,实则是漆器选择了自己”。日琢夜磨,15年弹指一瞬,如今的张飞洋一扫学徒时的青涩莽撞,眼底一鉴平潭湖水,眼梢一染挑灯墨色,任凭漆器厂人来人往,他自安如磐石,潜心求艺,成为师父张来喜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

刀锋点绛 忘象得意

现代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分为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磨漆画制作等十大门类。其中尤以雕漆工序最为繁复:

雕漆又称“剔红”,需先在器胎髹上多层厚厚的漆,少则几十层,多达几百层,直至相当厚度,再晾至半干描上画稿,循迹雕出纹样……前后历经画图、制漆、髹漆、雕刻和打磨等百余道工序,制作周期少则数月,长达数年,人称“时间的艺术”。张飞洋将其比作带孩子,“没个三五年出不了上品”。

非遗有新人| 张飞洋:刀锋点绛,髹漆成器

已为人父的张飞洋带起“孩子”来颇具耐性,只是“化画稿为浮雕”一度使他犯难:原来,雕漆又分“上手”和“下手”,“上手”专攻浮雕,“下手”主攻锦纹以衬托浮雕。前者多为屋瓦栏杆、林木山水、花鸟鱼虫,包罗万象,需依画稿发挥想象力;后者则以回纹、云纹、方套圈,三角套圈居多,图案规整单一,较易把握。

非遗有新人| 张飞洋:刀锋点绛,髹漆成器

张飞洋想起昔日课堂上习得的散点透视、平行透视乃至一点透视法,将其巧妙化用至刀尖,提升雕刻层次,另一面为自己“加餐”——夜里十一、二点仍埋首工位灯下练习刀法,“下刀统一45度角,刻了成千上万刀”,总算勉强摸着点门道,拟得几分画稿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