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检察职能充分履行 为民解忧更见成效(3)

“检察履职贯穿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过程,党中央已批准增设了专门的未成年人检察机构,这意味着检察机关肩负着更重的政治责任,未检工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深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2018年至今年6月起诉涉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5.6万人;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的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整治,对收买、不解救、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坚决依法追诉、从严惩治。

  守护美好生活,五年来检察机关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

公益诉讼检察,被称为是距离社会面最近,产生司法效益最快、最直接的检察业务,在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也承载着公众更多的期待。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在发布会上介绍,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67万余件。抓住生态环境、食药安全等领域损害公益突出问题,加大办案力度,2021年立案16.9万件,是2018年的1.5倍。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拉开了检察公益诉讼改革序幕。从2017年7月1日起,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施,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五年来,公益诉讼制度成效显著。据悉,全国检察机关五年来通过公益诉讼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584万余吨,追偿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费用93.5亿元;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约182万千克,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约6万千克;督促保护、挽回国家所有财产和权益的价值约159.5亿元,追缴国有土地出让金约337.2亿元,收回被非法占用的国有土地5.8万余亩。

胡卫列表示,公益诉讼检察鲜明体现了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基本制度特点。最高检先后部署“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活动,聚焦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着力解决民生难题。

科技手段也助力着公益诉讼提质增效。“检察机关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快速检测等技术强化调查保障,推广诉前圆桌会议、听证等方式强化公众参与,有力提升了公益诉讼办案质效和公信力。”胡卫列介绍。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9日 04版)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