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奏响多瑙河畔的“钢铁交响曲”

在多瑙河畔的古城斯梅代雷沃,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热轧车间里,机器轰鸣、钢花飞溅,工人们在一丝不苟地工作。河钢塞钢的货运码头上,货船装卸原料,一派繁忙景象。

河钢塞钢的前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后因经营不善而连年亏损。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并在短短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5000余名员工重返工作岗位。带领钢厂成功转型的是一个仅有9人的中方管理团队,他们坚持不懈、辛勤付出,赢得了当地同事的信任。

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仍然清晰地记得6年前初次走进钢厂时的场景:“钢厂虽然经营不善,但当地工人仍能用上世纪70年代老旧的轧机生产出A4纸厚度的钢板,这样的工艺难度证明了这些员工都是企业的财富,我们一个也不能放弃。”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钢厂的所有工人留住、用好。

接手钢厂之初,无论是经营模式、生产技术,还是市场对接、财务结算,都是团队面临的新课题。其中亟待解决的是早日恢复生产,和塞方伙伴建立信任关系。此前,钢厂仅有一台高炉在运转,生产能力不及原有设计能力的1/3。基于对市场的研判,团队决定重启停产多年的2号高炉,充分释放产能。副总经理王连玺表示,2号高炉点火开炉1个月后,粗钢产量就翻了一番,这点燃了钢厂员工的工作热情。

恢复生产的同时,团队对钢厂设备逐一进行诊断分析和改造升级。首席技术官赵凯星带领技术人员守在生产一线,严把每道关口,“以粗轧机为例,经过大修后不但能够保持生产的连续性,还把热轧产品的不合格率从0.14%降到0.03%。”

中方管理团队从河钢集团引入20多项技术和管理制度,在挖潜增效方面下足功夫。一直以来,钢厂都用精料制钢,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运营及采购总监魏东明引入全成本核算理念,实施废渣配比再利用,用“经济料”产出更高标准的钢材,一年就能节省3000万美元以上。市场部部长高峰广泛调研钢铁市场,将月产千吨的钢板“边角料”成功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