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看中国·千家万户的事 “沙县小吃第一村”老俞书记的“耕耘”人生

“咚、咚……”清晨雾气渐散,鸡鸣犬吠未消,在自家沙县小吃店门前,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村民俞和传正站在一块厚木案板前,用手里厚实的木锤一下下结实地砸着案板上的猪肉,手起锤落间,扁肉的肉馅儿做成。

小店开在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从矗立着“沙县小吃第一村”几个大字的村口石头边走进,沿着大路再走上几步就是。这两年小吃街提升改善,原先的水泥路改成了青石板路,街边小吃店高高挂起旌旗招牌,更显古韵。家家户户把餐台推到店门外,一掀开锅盖,烟火气扑面而来。

俞和传擦了擦额角的汗,抬头看了看好日头,琢磨着“今天村里游客应该不少”,于是更卖力地备起食材。再放下木锤,抬头就看见一个身影远远地从街头走来,俞和传招呼着:“老书记,早饭吃了没?”

来人是在村里先后当了27年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俞广清,他笑着高声答道,“来一份扁肉拌面。”

热气氤氲间,俞和传一边应和着,一边将包好的扁肉下了锅。扁肉在沸水中翻滚,拌面也散发出面香,用笊篱捞出,撒上葱花,淋上酱汁,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工夫,一碗扁肉汤、一碟拌面摆在了俞广清面前。

俞广清(左)和俞和传在聊家常。人民网 魏鹏飞摄

俞广清(左)和俞和传在聊家常。人民网魏鹏飞摄

早间还没什么客人,俞和传干脆在桌边坐下,跟俞广清聊起了家常。说得兴起时,俞和传指了指自家小店说,“最近生意不错,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然后感慨“总书记来过咱们村之后,这一年村里真是大变样了”。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三明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考察时,在小吃摊边同乡亲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三明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考察时,在小吃摊边同乡亲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2021年3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革命老区村——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在小吃摊边、特产店里、村民家门前,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

这一天可是俞邦村建村以来“最大的日子”。说起那时的场景,两人都历历在目,“总书记跟村民们聊沙县小吃、唠家常,特别亲切。”

要问俞邦村为啥叫“沙县小吃第一村”,“老书记”俞广清说“得从头说起”。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地少,村里人很难靠种地养活自己。那时候,俞广清在镇上开了一家粉干厂,早早成了万元户,又选上村主任。成了“当家人”,就得为村民们的生计着想,怎么才能让村民挣上钱?开厂投入大,不是人人都能走这条路。于是他盯上了自家粉干店边上的一个小吃摊,门脸很小,生意却很好。

他先带着小舅子到省城福州一个农贸市场附近开了家沙县小吃店“试了试水”,用红纸黑字在小店外打上“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广告语,看着客人都往店里走,收益不错,就跑回村子里号召大家一起干。就这样,第一批村民跑出去、又一批村民出去了……到了2000年左右,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外地做小吃。“那时候卖小吃一年能起一层楼。”俞广清回忆说。

村民在外面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想回家盖房。1996年,俞广清从省外请了家规划设计院,给村里进行整体提升规划。在村口一棵老樟树下,他把图纸往地上一铺,召集村民们现场开会,大伙儿商讨后当场拍板“就这么建”。

在随后的10年间,原先散落在村子各处的人家“归拢”起来,拆了老房,盖起新房,沿着穿村而过的龙峰溪,建起一排排红瓦白墙的联排小楼。

俞邦村整齐的联排小楼。人民网 刘卿摄

俞邦村整齐的联排小楼。人民网刘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