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四川篇(3)

“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为了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今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四川篇

这是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口(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宜宾市委宣传部供图)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流,始称“长江”。因过度开发,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岸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4%;大力开展绿化全川行动,森林覆盖率达40.23%,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四川篇

读者在成都兴隆湖畔的中信书店内读书(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正式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四川篇

这是4月26日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兴隆湖园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勇良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成都推动城市运营逻辑由传统的“产业—城市—人”向“人—城市—产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变,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努力让人在公园城市中全面发展、实现价值。

如今,天府新区的兴隆湖已成为成都的“绿心”,沿湖布局的西部(成都)科学城聚集了一批科技创新力量,整个天府新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11家、新经济企业17.3万余家。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在巴山蜀水间徐徐铺展。(记者惠小勇、叶含勇、吴光于、李力可)

(责任编辑:李妍彬 CN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