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校企“双向奔赴”,护航就业之路——校企携手促就业之四

光明日报记者周世祥刘博超刘坤

不同造型、功能的机器人“满地跑”;机械臂伸缩、旋转、投放不差毫厘……这一场景并不发生在物流工厂里,而是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京东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此刻,物流专业的学生正在此学习进库包裹的数据处理、机械臂的精确操作。

“从选品、采购、运输、仓储、销售、配送到售后全业务流程,我们为学生提供与实践相匹配的实训环境。”京东集团招聘相关负责人王盛通说,校园云仓已在山东、四川、辽宁、广东等地多所职业院校落地运营。

校企深度对接带来的育人新模式,背后是处于人才供需两端的学校与企业由“各自为战”向“双向奔赴”的理念转变。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如何解决?怎样为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提供深层次解决方案?近年来,学校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

信息“牵线搭桥”,互相了解不再难

“嘉峪关虽地处偏远,但城市干净整洁,生活节奏慢,繁忙的工作之余不会丢失个人生活。”赴中核四〇四集团挂职后,天津大学辅导员包妍妍兴致勃勃地向同学讲起那里的工作生活场景。

每到暑期,天津大学百余位辅导员就会暂别校园,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打前站”。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超介绍,挂职期间,辅导员会深度参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相关工作,作为“新人”全程参加入职培训,全景式了解企业发展规模、企业文化,深度调研其用人需求、员工培养体系及职业发展通道等关键信息。回校后,不少辅导员成为沟通校企的桥梁,做讲座、引参观、促合作,从需求端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学生对企业越来越了解,企业对学生也越来越认可。”刘超表示,“选择中核四〇四集团的毕业生一开始比较少。派辅导员挂职后,最近每年有30多位学生入职。”

“专业的职业指导离不开对市场变化的充分了解,到用人单位‘打前站’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指导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冠英表示,学校可将“打前站”所获认知和经验贯注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倒推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主动走进企业,企业也在踏入校园。“我们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尝试以企业经验赋能高校学生。今年,360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为在校生提供就业赋能指导,与学生分享企业用人标准、常见的面试问题和背后的逻辑、为学生提供就业建议。学生兴趣很高。”360公司高级招聘总监王春明表示。

四川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根据用人单位反馈,该校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自愿参加的公文写作岗前培训。“经过培训,去基层的学生对公文写作的把握更好了。校企紧密合作,能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同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保持紧密联系,是学校持续面对的挑战。为此,须在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牢固、高效、高频的联系。辅导员企业挂职、企业就业指导、订单班,以及产业学院等探索,都是为了达成此目的。”秦冠英说。

选准“搭档”模式,合作层次再深化

“订单班的学习,让我发现了‘新天地’——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能了解实际工程运用,还有助于提前衔接学习和工作,帮助自己更好地制订职业规划。”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乔德竞这样表达自己参加中建一局第7期钢筋翻样订单班的感受。

“通过订单培养,破解了央企录用专科生的瓶颈,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有方向,企业事业发展有人才,学生就业成长有平台’三方共赢的局面。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中,20%成为企业一线技术、管理骨干。”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主任庞宗辉说。

对塔里木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少学生来说,开发营养价值更高的酸奶、提炼香醇可口的穆塞莱斯,是一份需要“抵御诱惑”的实习。学院以南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兵团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与新疆多家乳业、生物科技企业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

“我们还开展了校企合作素质拓展项目,表现优异的同学能领到企业奖学金,实习基地逐渐成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学院院长侯旭杰说。

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了“北邮-华为学院”,从大二和大四在校生中招收学生,以高端人才为目标,进行五到八年的培养。两年过去,已经形成了课堂设计为主、兼顾实践的合作模式。“双方共建了50多门课程,充分融入华为元素和案例,让学生用上最新的仿真数据和实践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批学生已经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有的进入华为实习,更多则参与到产业前沿问题的破解之中。

进驻中软国际实习,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国际实际项目场景中提高科创能力,丰富项目实践经历;共建“四主体一联合”创新联合体,西安交通大学同华为西安研究所探索人才共育共享;与7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签约,浙江大学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访企拓岗”实施以来,校企双方一次次“握手”合作,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机遇。

“不同校企合作模式适用范围不同,对‘双一流’高校而言,毕业生的工作选择面更广。企业定向培养班更多开在普通一本及以下院校。”科锐国际校企合作高级总监杜敏分析。

瞄准产业前沿,组团发力为人才

从“一对一”的你来我往,走向“一对多”“多对多”的合作共赢,成为新时期校企合作促就业的新趋势。

王春明介绍,今年3月,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下,360集团人力资源中心与360政企安全集团安全人才能力发展中心携手推出“新羽计划”,与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湘潭大学等29所高校合作设立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3项,共同启动并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课程。“为期3个月的课程培训结束后,还将开展网安技能大赛和企业实习。”

“校企协同不但能培养更多高精尖技术人才,也打通了科研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蔡惠华介绍,学校发挥培养气象领域人才优长,与华风集团、航天宏图、墨迹天气等15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航天宏图已选派多批专家学者深入参与学校的教学及国际培训,并与学校科研人员联合申报国家级工程项目,助力气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

“教育部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相关通知中提出了市场化、联盟化、共享化岗位资源开拓机制,对今后高校人才培养和促就业模式指明了方向。各高校从市场中获得的信息资源应该共享、互补,合作培养满足市场跨界、跨专业、综合化人力资本需求的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战略人才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王建民分析。

“对于校企合作促就业,地方政府大有可为。”前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认为,政府可发挥科研需求和人才对接者的作用,将地方重点企业或重点单位、高校就业部门和科研部门负责人组织起来,以对接会、推介会形式推动合作,打通人才供需两端。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郁冬梅认为,深化校企合作促就业,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参与的培养责任,并从政策层面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总之,校企‘双向奔赴’的深度融合,是学校和企业联手成就人才的过程,也是双方相互成就的过程。”秦冠英表示,“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优势,才能克服教育与市场的‘脱节’,确保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始终对接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只有牢牢把握教育机构的立德树人本位,才能走出低质量就业,确保人才具备厚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促进人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宸熙 CN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