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小店绝处逢生的故事引发关注。据总台报道,重庆璧山区有一家汉服馆,小店店主凭借着吃苦耐劳和对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生意做的不错,还从老家招了30几个员工。但今年,随着疫情多点散发,她的生意急转直下。“一天基本上门店来不了一个人”,支出大、收入少,怎么办?
对此,当地职能部门实地走访,告知这家店可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税费以及店面租金减免,一下子减轻了小店十几万元支出。重拾信心的店主,积极带领员工展开自救,比如开直播吸引客源,与其他商家合作,通过化妆、专业拍摄揽客。如今,这家小店正顽强生长着。
这家小店绝处逢生的故事,给人启发。有政策加力扶持,加上积极实行自救,形成双向奔赴,才能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这家小店绝处逢生具有丰富的意义,它活下来并能活得好,就能拉动就业。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细节是,小店生意惨淡,店主想裁员,“可以裁掉七八个”,但是她一想,每个员工身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还要养家糊口。
小店不小,一头连着市场需求,一头连着就业市场。也就是说,无数个小小的店铺,关乎着国家的就业大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市场主体”,明确提出“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并为此提供丰厚的政策扶持。国家为何千方百计稳定市场主体?一个重要原因是,稳市场主体就是稳就业,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
今年年初,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坦言:“亿万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推动了我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大关、国家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承载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诚如斯言,像报道中提及的这类小店,在稳定就业基本盘上就承担了自己的角色。千千万万个小店都有活力,就有更多的人端上饭碗,且端牢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