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奋斗者·正青春|昆仑山下石油人

央广网西宁5月1日消息(记者樊永涛通讯员陈虹利暴海宏)“面对戈壁大风沙,昆仑山下送晚霞”,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这两句歌词,是对扎根高原的青海石油人最生动的写照。

进入生产黄金季,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尕斯第三采油作业区强化油水井维护管理、优化工艺治理措施,确保稳产上产工作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截至4月26日,这个作业区原油日产量达到466吨。

这个作业区现有员工145人,平均年龄42岁,管理着504口油水井。他们克服柴达木盆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艰苦环境,他们直面头绪多、工作量大的生产经营任务,在油田稳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前几日,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一殊荣。

十指成拳,释放“明星效应”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作业区教导员李军看来,锤炼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必须筑牢桥头堡,释放基层党支部先锋队、攻坚手的红色动能。

这个作业区扎实开展党员立项攻关活动,党员蹲守一线解难题,技术骨干泡在现场定对策,解决了多个制约生产经营提升的“疑难杂症”。尕斯第三采油作业区跃933、跃931斜井由于井距较远,流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铺设大量管线。对此,作业区党支部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开展流程优化立项攻关,将油井进行并网改造,仅这一项就节约铺设管线2600米,同时降低了后期检维修工作的实施难度。

奋斗者·正青春|昆仑山下石油人

奋斗在昆仑山下的青海石油人(央广网发青海油田党委宣传部供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个作业区大力开展“师带徒”、“结对子”等活动,让每一名员工成长为增产增效的“香饽饽”。为了让徒弟早日成为行家里手,在一线干了多年采油工作的尕斯第三采油作业区计注六站班长虞晓卫,手把手教授徒弟刘玉龙抽油机启停操作、施工图测试及分析、设备巡回检查等技能。对于刘玉龙而言,生产现场既是“考场”,又是“练兵场”。在师傅的提问、指导、启示中磨练摔打的他,很快成长为班组的顶梁柱。为了尽快掌握工作技能,尕斯第三采油作业区计注九站注水班组新员工周鹏,见缝插针、潜心学艺,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掌握了高压柱塞泵的液力端维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