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北京有市民刚花费7000元囤货,就接到保障蔬菜包,供应商表示北京很稳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侯隽|北京报道

4月24日周日,北京市民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周末。

物美、山姆、家乐福等线下商超里,人们推着一辆辆便携的买菜专用小推车,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蔬菜鸡蛋方便面等着结账;叮咚买菜、盒马、每日优鲜、京东等线上买菜平台,则是迎来一波史无前例的下单高峰。

24小时之后,据北京市商务局监测,4月25日北京新发地等7家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货源稳定,上市量处于较高水平。各大零售平台也表示,从24日起,速食类商品及米面粮油等商品销售出现大幅增长,但已经三倍供货,目前货源充足,货架上的商品已全部补满。

从断舍离到囤货,真的就是冰箱囤满,幸福满满?曾经被嫌弃的可乐、方便面、冰箱会迎来“第二春”么?人们囤的究竟是菜还是安全感呢?

(4月25日朝阳区超市排队结账人群)

“家蔬抵万金”背后的焦虑

“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在超市花了快7000元买东西,我媳妇儿说我真是着魔了!”家住朝阳的林先生至今都觉得自己的举动不可思议。

(北京市民提供的7000元购物票据)

进入4月份以来,受疫情影响,不少上海的朋友已经在家待了一个月有余。囤米、囤面、囤速食、囤菜不仅是社交网络的热议话题,“囤物资”的理念甚至开始蔓延至其他省市。

4月24日,北京在摘星两天后再一次挂星,出现了一个高风险一个中风险地区。林先生之前就被上海的亲友们各种“安利”要囤货的理念,光是各种物资表格都有好几份不同的版本。

尤其是在看完当日发布会,身边有朋友收到流调短信后,林先生彻底慌了,“囤货”两个字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看到超市都是人,什么购物list,根本顾不得,别人拿什么我也拿什么,已经五六年没有吃过方便面、榨菜、火腿肠、午餐肉、罐头了,这次也和各种肉类预制菜一起被放进了购物车。”林先生说。

(消费者囤积的肉类和预制菜)